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出血高危剖宫产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对产妇母体血胎儿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手术高出血风险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产妇采用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产妇采用异体血回输。采集两组产妇胎儿娩出前(T0)、娩出后(T1)的静脉血样,试验组洗涤前血样(T2)、洗涤后血样(T3)和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血样(T4)、自体血回输后母体即刻(T5)、回输后2 h(T6)、回输后12 h(T7)的静脉血样进行甲胎蛋白(AFP)、组织因子(TF)、内皮素1(ET-1)、胎儿血红蛋白(HBF)等指标定量分析;观察两组产妇在不同时间点母体的静脉血样中AFP、TF、ET-1、HBF含量变化;观察两组产妇血液输注过程中及术后寒战、发热、低血压、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记录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在T0、T1时,母体的静脉血样中AFP、TF、ET-1、HBF含量的检测结果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T2与T0比较,静脉血样中AFP[(445. 21±286. 58) ng/ml vs.(257. 99±135. 81) ng/ml]、TF[(15. 66±25. 74) pg/ml vs.(65. 48±55. 55) pg/ml]、ET-1 [(43. 43±92. 38) pg/ml vs.(12. 26±30. 46) pg/ml]、HBF[(1. 56±1. 32)%vs.(0. 71±0. 55)%]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3与T0比较,静脉血样中AFP[(16. 83±96. 36) ng/ml vs.(257. 99±135. 81) ng/ml]、TF[(1. 41±24. 76) pg/ml vs.(65. 48±55. 55) pg/ml]、HBF[(1. 65±1. 14)%vs.(0. 71±0. 55)%]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T4与T0比较,静脉血样中AFP[(37. 75±130. 14) ng/ml vs.(257. 99±135. 81) ng/ml]、TF[(24. 8±23. 92) pg/ml vs.(65. 48±55. 55) pg/ml]、ET-1[(7. 54±33. 96) pg/ml vs.(12. 26±30. 46) pg/ml]、HBF[(1. 53±0. 98)%vs.(0. 71±0. 55)%]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3与T2比较,静脉血样中AFP[(16. 83±96. 36) ng/ml vs.(445. 21±286. 58)ng/ml]、TF[(1. 41±24. 76) pg/ml vs.(15. 66±25. 74) pg/ml]、ET-1[(7. 54±33. 96) pg/ml vs.(10. 16±41. 52) pg/ml]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4与T2比较,静脉血样中AFP[(37. 75±130. 14) ng/ml vs.(445. 21±286. 58) ng/ml]、ET-1[(7. 54±33. 96) pg/ml vs.(43. 43±92. 38) pg/ml]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 674,P0. 05),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041,P 0. 05)。结论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白细胞滤器用于高出血风险的剖宫产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雷波  王雷  郭敏  贺淑君  王云娟  李莹  张思 《北京医学》2021,43(2):175-177,180
目的 探讨出血高风险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或急诊剖宫产手术出血高风险的产妇52例,观察自体血回收、回输量,生命体征的变化;比较术前(T0),自体血回输后30 min(T1)、24h(T2)、3 d(T3)的Hb、RBC、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n=57)和对照组(n=73)。收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破膜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或地西泮等产科情况及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时间;产妇进入产房时体温、产程中体温变化值、观察时长(进入产房至胎儿娩出时间)、是否发热(腋温≥37.5℃)、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产前、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等情况。结果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34±0.96)周vs.(38.83±1.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32±200.15)min vs.(334.73±146.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91.2%vs.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75±254.00)min vs.(392.07±227.95)min]、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0.49±0.46)℃vs.(0.24±0.30)℃]、发热率(17.5%vs.2.7%)、接受感染排查(12.3%vs.0%)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70.2%vs.43.8%)、产后1 d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47±2.96)×10~9/L vs.(13.09±2.7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4±3.7)%vs.(81.7±4.9)%]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比率(12.3%vs.0.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热产妇相比,发热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率增加(83.3%vs.39.8%)、观察时长延长[(680.00±218.36)min vs.(503.31±281.87)min]、接受感染排查(100.0%vs.50.8%)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50.0%vs.0.8%)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的比率(50.0%vs.0.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胎膜早破产妇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增大、产时发热率增加,但该现象与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用于国人第一产程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最接近理想分娩镇痛的方法是椎管内阻滞,最接近理想的用药是罗哌卡因复合阿片类药物,有关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inimum local analgesic concentration,MLAC)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但由于研究方法、镇痛时机、评价标准的不同使MLAC的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拟通过对整个镇痛过程的观察探讨罗哌卡因用  相似文献   
15.
贺淑君  王雷  董刚 《首都医药》2006,13(4):37-38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对硬膜外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半数有效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in 50%patients,EC50)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产妇分为A组(单纯罗哌卡因)、B组(罗哌卡因+芬太尼)各30例,A组首例用0.1%罗哌卡因15ml,B组首例用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药液15ml,其后根据前一例产妇对高或低浓度罗哌卡因药液的反应,按0.01%的浓度差依次变动局麻药的浓度,产妇VAS≤1cm为有效.结果A组EC50为0.158%,B组EC50为0.119%,B组EC50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2μg/ml芬太尼可以降低硬膜外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在月经后7d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3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下个月经后7d行下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另选择健康自愿受试且年龄与观察组相仿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中增殖期、分泌期、经前期、月经期4个不同时期的血样,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2和P含量并进行比较;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程中经前乳房胀痛、失眠多梦、经行腹痛、经行头痛、烦躁易怒、经行水肿症状变化情况以及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完成治疗100例。观察组增殖期、分泌期E2显著降低,P分泌期高峰阙如;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增殖期、分泌期E2均明显增高且接近正常水平,分泌期P恢复正常。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经前乳房胀痛、失眠多梦、经行头痛、烦躁易怒、经行水肿的总有效率均为100%,经行腹痛的总有效率为9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总有效率为96%。结论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月经不同时期激素水平尤其是血清E2、P的正常周期性变化紊乱是出现不同症状的重要机制;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对E2、P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失调的调节,促进机体内分泌的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