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5%,多为脑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1].少见的原因包括烟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1-2].大多数SAH能够明确病因,但仍有部分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2-6].研究显示,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再次造影的阳性率可达到2%~24%[3-4].本文对120例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以及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多数发生于幕上,约占7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20%。目前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部位深在,位于生命中枢,其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手术风险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颅咽管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各种治疗方法均具有相应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总病死率12.5%。下丘脑损害后症状复杂,发生率60.7%: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48.2%;术后视力减退发生率14-3%。其他并发症还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鼻漏、暂时性偏瘫、缄默性失语、创伤性动脉瘤、癫痫等。平均随访1.98年,复发率17.9%.结论颅咽管瘤并发症发生率高,机制复杂;采用微创治疗手段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5蛋白在脑胶质瘤发生、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8例脑胶质瘤患者病理标本中的P15蛋白,分析P15蛋白的缺失与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共有20例患者(29.4%)标本P15蛋白表达阴性,Ⅲ、Ⅳ级脑胶质瘤的P15蛋白的阴性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脑胶质瘤P15蛋白的阴性率(P<0.05)。P15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P15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分别为25.0%和55.0%。结论P15蛋白的缺失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恶性程度越高,P15蛋白的缺失率越高;P15蛋白的缺失也与患者预后相关,其缺失率越高,患者的复发率也越高,提示P15蛋白缺失的脑胶质瘤患者更易复发,预后也更差。  相似文献   
65.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60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CT显示基底节脑组织内呈低密度病灶,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98%位于单侧基底节区,左侧多于右侧,CT表现常迟于临床症状、体征的出现而出现;其中82例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其脑底动脉环及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无血流信号。结论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儿童期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发育不成熟及调节能力差有关,动态CT和/或MRI检查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尤其是临床MRI检查技术的使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帮助,早期临床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6.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方向分化潜能的功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亦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但其生物学性状和分化调控机制尚不明了,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表现、分化、迁移、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7.
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8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7h内采用小骨窗微侵袭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结果血肿全部清除156例,大部分清除27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8.74%)。167例随访6 ̄48月,随访前6个月死亡5例。按ADL分级Ⅰ级33例,Ⅱ级50例,Ⅲ级54例,Ⅳ级23例,Ⅴ级2例。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简单易行,死亡率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快。  相似文献   
68.
大鼠胚胎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纯化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NSCs)的最佳条件,以获得充足的神经干细胞来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分离孕13~15 d胎鼠大脑皮层,在无血清含神经生长因子N2培养液中培养,利用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培养和改良法连续传代纯化并扩增NSCs,免疫组织化学法对NSCs及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神经源性干细胞,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仍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结论NSCs的存活和分裂依赖于神经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的浓度,胚胎脑组织和神经球分离方法影响NSCs的形成速度和数量.掌握NSCs的体外纯化培养和鉴定手段可为进一步研究NSCs生物学特性及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梁锐超  贺民 《华西医学》2012,(7):1115-1118
外部性脑积水(EH)多发生于小儿,且是一种年龄依赖、随时间自限的病理状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EH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表现多为婴幼儿期间头颅迅速增大,头围大小与年龄不相称,其诊断为进一步认识此病,现对近年来国内外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治疗小儿EH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病因、诊断以及治疗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