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2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67篇 |
口腔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303篇 |
内科学 | 109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56篇 |
特种医学 | 75篇 |
外科学 | 230篇 |
综合类 | 540篇 |
预防医学 | 154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5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73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 S—100蛋白是Moore于1965年首次由(?)脑浸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高酸蛋白.由于它溶于100%的硫酸铵溶液中,故称S—100蛋白.该蛋白是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其分子量各为10400和10507. S—100蛋白曾被认为是神经组织的特殊蛋白,并做为哺乳类动物脑组织成熟的标志.目前已知S—100蛋白除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神经元、雪旺氏细胞外,还存在于黑色素细胞,皮肤郎格罕氏细胞,淋巴网状组织中的指突状细胞,软骨细胞、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唾腺、乳腺、尿液腺及肾上腺支持细胞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改良背阔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严重的小腿创伤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0月,收治24例小腿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严重的软组织、血管和(或)神经损伤,小腿无可与游离组织瓣相吻合的血管,不同程度的骨质、肌腱外露和(或)骨髓炎.软组织缺损范围6.5 cm × 10.0 cm~18.0 cm×25.0 cm.患者术前病程1个月~1.5年.应用大小8.0 cm×12.0 cm~20.0 cm×27.0 cm的背阔肌游离皮瓣修复缺损,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远端为蒂,其近端与胸背动脉吻接,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与胸背动脉伴行静脉吻接.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结果 术后2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无1例出现血管危象,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术后2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2.5年,平均1.6年.皮瓣外形、质地、厚薄及色泽均较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0 ~ 20 mm,平均16.6 mm. 结论 对于小腿同侧无可供吻合血管的严重组织缺损时,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远端为蒂,其近端与背阔肌皮瓣的胸背动脉吻合,胸背动脉伴行静脉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吻合的方法来修复. 相似文献
23.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整形外科的发展,妇科整形越来越受到关注.产伤、生育、频繁性生活、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阴道松弛,从而引起性快感下降,有时还会发生令人尴尬的异常声响.阴道紧缩术一直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阴道松弛的方法.当前,手术术式很多,部分学者采用将阴道后壁的黏膜做菱形切除缝合术,此法有诸多弊端,如恢复慢,阴道后壁的直线瘢痕可能引发性交痛等.因此,保留完整阴道黏膜的紧缩手术方法相继出现,如某些微创的两针法、双环法等报道,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更易于为受术者所接受.我们将两针法的治疗原理与埋没导引缝合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轻、中度阴道松弛(不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受术者,效果可靠,手术操作更为简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用本法行阴道紧缩手术24例,多数效果良好,非常满意者17例(70.8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我院在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手术治疗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30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6岁。其中A组21例术中采用经伤椎的六钉法复位固定,B组20例术中采用跨伤椎的四钉法复位固定,随访13~20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伤椎均达到临床愈合,观察比较术前、术后5 d、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压缩的百分比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在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复位程度方面优于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影响以及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892例肾移植的资料。按术后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1、3、5年人和肾存活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病率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物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病例组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1.3%、72.8%和54.8%,而对照组分别为96.4%、91.4%和79.9%,前者显著低于后者(Log-Rank值=49.62,P < 0.01)。病例组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1.0%、66.2%和46.1%,而对照组分别为91.5%、86.6%和74.5%,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44.87,P < 0.01)。病例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24.9%,对照组为13.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χ2=14.49,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2 g、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OKT3是巨细胞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64、3.097和2.837,P < 0.05);应用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OR值为0.234,P < 0.01)。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显著降低了肾移植长期人和肾存活率。急性排斥、霉酚酸酯用量过大和应用抗淋巴细胞抗体是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可以有效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BK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及免疫抑制方案对BK病毒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问进行肾移植术的200例受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十霉酚酸酯(MMF)的受者作为密切观察组;另100例基础免疫抑制方案不同、但在年龄和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方面与密切观察组受者相一致(按1:1匹配)的受者作为对照观察组.在肾移植术后平均15.3个月时,分别采集所有受者的血、尿样本,行BK病毒尿沉渣Decoy细胞计数与BK病毒DNA含量的检测.分析和比较尿Decoy细胞计数、尿BK病毒含量及血BK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BK病毒血症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00例受者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4.0%、36.0%和16.5%.尿Decoy细胞计数与尿BK病毒含量呈正相关(r=0.714,P<0.001),但尿液和外周血中BK病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密切观察组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BK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49%、50%和24%,对照观察组上述指标的阳性率分别是19%、22%和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沉渣Decoy细胞计数方法简单、易行并敏感,可以做为BK病毒活化的指标;血、尿BK病毒DNA的检测可进一步了解病毒活化情况、筛杳BK病毒相关的移植肾肾病.FK506+MMF的组合免疫抑制方案易发生BK病毒的活化,受者术后需进行密切观察和相关的检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Peut-Jeghers综合征(PJS)、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和孤立性错构瘤性息肉的CT表现及影像病理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错构瘤性息肉病(包括11例PJS,3例CCS和13例孤立性息肉)的MS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JS和CCS息肉均为多发,累及消化道多个部位。孤立性息肉数量为1~4个,多累及结肠。息肉可有蒂或无蒂,小息肉表面多光整,密度均匀。大息肉表面不光整,呈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息肉强化明显,出现沙砾状、点状低密度区5例,"树枝状轴心"7例,供血动脉增粗并进入息肉内5例,合并肠套叠PJS10例,孤立性错构瘤2例。PJS肠套叠的发生率高于CCS和孤立性息肉。结论: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9.
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对28例28指末节脱套伤患者,应用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0指,中指13指,环指5指,缺损平面均在远侧指问关节以远,脱套末节长度0.8~2.2 cm.急诊手术24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4指.结果 28例28指皮瓣.除3例皮瓣远端部分张力性水泡形成表皮坏死结痴经换药愈合外,余全部成活.25例经4~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静态两点辨距觉达6.0~9.0 mm,平均7.6 mm.结论 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商品名顺友)与片剂(商品名骁悉)在肾移植术后早期麦考酚酸(mycophenolicacid,MP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及疗效。方法30例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顺友组和骁悉组,于术后24h内开始口服顺友或骁悉,均为1.5g/d,一日两次。术后第7、14天分别于服药前(0h)及服药后0.5、1、1.5、2、3、4、6、8、10、12h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MPA血药浓度,比较两组MPA的达峰时间(MPA—Tmax)、峰浓度(MPA—Cmax)及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MPA—AUC0.12h),同时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及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顺友组和骁悉组MPA—Tmax第7天[(1.27±0.88)h比(1.27±0.68)h,P〉0.05)]、第14天[(0.73±0.32)h比(0.80±0.46)h,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第14天MPA—Tmax均比各组内第7天提前(均P〈0.05)。两组MPA—Cmax第7天[(12.104-5.00)ng/mL比(12.20±5.60)ng/mL,P〉0.05)、第14天[(15.40±6.36)ng/mL比(12.80±6.36)ng/mL,P〉0.05)无差异,组内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MPA—AUC0_12h第7天[(31.90±15.62)mg·h·L^-1比(31.50±12.88)mg·h·L^-1,P〉0.05)、第14天[(33.30±8.68)mg·h·L^-1比(34.30±7.31)mg·h·L^-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均高于各组内第7天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血肌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友组和骁悉组均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两组分别有4例、3例受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顺友和骁悉在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MPA血药浓度变化和疗效无明显差异。顺友用于肾移植后早期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