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前臂旋转皮瓣、桡侧返动脉皮瓣、背阔肌皮瓣、侧胸壁皮瓣四种方法修复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收治23例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4.0 cm×7.0 cm~9.0 cm×16.0 cm。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7例、桡侧返动脉皮瓣修复6例、侧胸壁皮瓣修复6例、前臂旋转皮瓣修复4例。 结果23例患者转移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及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随访3个月至3年,21例患者转移皮瓣颜色、质地较周围正常组织相近,肘部及供瓣区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1例患者转移皮瓣臃肿,1例患者供瓣区缝合后瘢痕增生。 结论应用四种皮瓣修复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及远期效果满意,可视患者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2.
多个带蒂皮瓣联合移植修复下肢深度创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采用多个不同类型带蒂皮瓣联合移植修复下肢严重烧、创伤创面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应用20多种轴型血管蒂岛状皮瓣、肌皮瓣、局部筋膜皮瓣等修复236例患者271个下肢烧、创伤深度创面.结果 271个创面用332个带蒂皮瓣修复,术后除1例皮瓣完全坏死、3例边缘淤血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外,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修复后皮瓣质地柔软,外观稍显臃肿者26例(17例经再次手术削薄),其余患者肢体外形满意.68例功能部位烧、创伤患者术后肢体无挛缩,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带蒂皮瓣能满足下肢烧、创伤深度创面覆盖的需要,根据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不同,选用多个皮瓣联合移植,可修复下肢复杂创面.  相似文献   
63.
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烧伤后休克的目的,但如何判断微循环的状况,掌握补液尺度是临床工作的难点和关键。常用监测指标如心率、血压、尿量在原理上均不能直接反映组织灌流及氧输送情况,且受神经、体液调节及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脏器功能、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模型,根据刺激物的不同分为正常血清组(正常血清刺激)、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刺激)、SB203580组(烧伤血清 SB203580刺激)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烧伤血清 PDTC刺激)。SB203580组和PDTC组在烧伤血清刺激前1h分别加入10μmol/L SB203580及10mmol/L PDTC.于烧伤血清刺激后即刻(0)、6、12、24和36h检测HUVEC内VCAM-1mRNA的转录水平。检测血清刺激24h后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上清液中VCAM-1含量及HUVEC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之间的黏附情况。结果烧伤血清组刺激后VCAM-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刺激24h时达高峰,随后下降。SB203580组及PDTC组刺激24h时HUVEC中VCAM-1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66.5±6.2)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19.1±1.9,P<0.05);而SB203580组及PDTC组,分别为21.7±2.3、23.1±2.4,与烧伤血清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上清液中VCAM-1含量: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125±10)n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23±3)ng/L(P<0.05);而SB203580组(27±5)ng/L及PDTC组(29±5)ng/L均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PBMC与HUVEC之间的黏附数为(197±11)%,较正常血清组(100±4)%显著增加(P<0·05),而SB203580组[(113±7)%]及PDTC组[(97±112)%]却明显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血清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核因子(NF)κB系统参与了这一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65.
探讨混合表皮细胞与脱细胞真皮体外构建的复合皮作创面移植后的转归。将BALB/c小鼠的表皮细胞和人表皮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种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表面,经体外培养后形成复合皮,然后移植于BALB/c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人表皮细胞的转归。结果显示,复合皮移植后可封闭创面,人表皮细胞多位于新生表皮上层,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小鼠自体表皮细胞替代。提示两种不同的表皮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构建复合皮可封闭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望节省自体皮源,缩短体外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烧伤血清对离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CD14的mRNA基因和膜蛋白 (mCD14 )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分离并收集大鼠AM ,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后提取总RNA ,用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CD14mRNA表达 ;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TNF α和IL 6浓度 ;免疫组化法检测AM膜CD14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经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 ,AM的CD14基因以及蛋白表达从 1h起就开始增加 ,2h达峰值 ,然后逐渐减弱。上述改变在伤后 12h内持续 ,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 ;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 ,CD1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 结论 :严重烧伤后可能随着LPS增加 ,通过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 ,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这种作用可以被抗CD14抗体所阻断 ,提示严重烧伤后可以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烧伤后早期腹腔巨噬细胞表达磷酸化酪氨酸(Tyr-P)、核因子-Kappa B(NF-κB)mRNA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小鼠20%体表面积的Ⅲ度烫伤模型,分离和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烫伤后24小时内不同时间Tyr-P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NF-κB mRNA表达的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上述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烫伤后1小时腹腔巨噬细胞的Tyr-P表达就明显增高,与假烫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这种改变在伤后24小时内持续存在;烫伤后1小时NF-κB mRNA表达明显增强,以伤后2小时为明显(P<0.01),伤后4、6小时表达逐步减弱,但仍较假烫伤组高(P均<0.05);烫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增高,烫伤后其含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与假烫伤组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烫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yr-P、NF-κB mRNA与TNF-α、IL-6呈正相关。结论烫伤可使巨噬细胞中Tyr-P、NF-κB mRNA表达增强,分泌TNF-α、IL-6增多,在介导内毒素所致多脏器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构建含自体表皮细胞和异种表皮细胞的混合型皮肤替代物,并用于移植封闭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以无细胞真皮基质为载体,将Balb/c小鼠的表皮细胞(自体表皮细胞)和人表皮细胞(异种表皮细胞)按1:1比例混合后种植于无细胞真皮基质表面,经体外培养后形成含表皮细胞层的皮肤替代物,然后移植于Balb/c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移植效果。结果皮肤替代物移植于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可封闭创面,新生皮肤基底膜结构较完整,抗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染色阳性。移植后人表皮细胞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小鼠自体表皮细胞替代。结论含自体表皮细胞和异种表皮细胞的混合型皮肤替代物可封闭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望节省自体皮源,缩短体外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69.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烫伤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反应方法(ELISA),观察在体和离体应用rhGH、IGF-1对Mφ表达CD14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烧伤后应用rhGH及IGF-1均能增加小鼠腹腔MφCD14mRNA的转录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但两因素之间没有叠加作用.rhGH(40μg/ml)和IGF-1各浓度均可促使培养的小鼠Mφ分泌TNF、IL-6增加.结论rhGH可能由IGF-1介导,通过增加MφCD14的表达激活Mφ,使其更多的分泌细胞因子,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烧伤后应用0.2mg@kg-1@d-1剂量的rhGH,无过度激活M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双蒂皮瓣在复杂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创伤外科对92例因肿瘤、创伤等因素导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双蒂皮瓣移植术,观察并记录病因、缺损部位、双蒂皮瓣的长宽比和覆盖创面的面积、供瓣区的处置方式、血管穿支的保留情况、双蒂皮瓣的成活情况、供瓣区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等。结果 92例患者中,引起缺损的原因包括肿瘤切除术后49例、外伤36例(骨外露17例、内固定外露12例、肌腱外露7例)、其他原因7例(压疮5例、电烧伤2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依次为小腿(28例)、踝(16例)、大腿(14例)、躯干(12例)、上肢(11例)、臀部(6例)、足(5例)。双蒂皮瓣的长宽比为1.2~2.8,平均覆盖创面面积为(16.55±4.83)cm×(9.88±4.20)cm。供瓣区的处置方式包括直接缝合43例、延迟缝合26例、植皮23例。9例因皮瓣转移跨度、面积或长宽比较大,在分离时保留部分肌皮血管穿支。术后21 d时,89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祛除坏死部分后拉拢缝合。9例供瓣区存在残余创面,行二次植皮手术。结论 双蒂皮瓣具有操作简便、存活可靠、创伤较少、部分供瓣区能直接或延迟缝合的优势,在肿瘤、创伤等复杂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