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54例老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8.1±3.7)岁,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21例)、有心绞痛组(3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1周、4周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监测心肌酶谱变化;观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和再梗死率.结果有心绞痛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MIA)小于无心绞痛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急性心肌梗死后4周与1周比较,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显著缩小,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再梗死率有低于无心绞痛组的趋势(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而直接PCI可明显提高有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存活性,并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硫氮酮 (diltiazem)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术 (PTCA/Stent)后梗死相关动脉缓再血流 (slow reflow)现象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 0例AMI直接PTCA/Stent后再通的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 relatedartery ,IRA)存在slow reflow患者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5 8 5± 9 5 )岁。其中闭塞血管右冠状动脉 10例 ,前降支 6例 ,回旋支 4例。从症状开始至PTCA/Stent开通IRA时间 (9 2± 2 1)h ,术后平均TIMI血流 (1 9± 0 4)级 ,先以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15 0 μg冠脉内注入 (确认slow reflow现象 )作为对照 ,10min后继以Diltiazem 5 0 0 μg(5 0 μg·ml-1·s-1)冠状动脉内注入 ,于给药后第 1、3、1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应用Gibson的TIMI血流计帧法和QCA测量系统分别行Nitroglycerin和Diltiazem冠状动脉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和管腔直径的定量分析比较。结果  (1)术后基础对照与Nitroglycerin给药 3min时CAG血流帧数比较无明显变化 (89 8± 18 1)vs (88 9± 14 2 )帧 ,P >0 0 5 ;Diltiazem给药后第 1、3和 10min时CAG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 2 7 6 % ,32 6 %和 2 5 2 % (P均 <0 0 1) ,平均TIMI血流增加从(1 9± 0 5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方法,对比评价溶栓、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易化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构的阻抑作用。方法:选择发病10h内的首次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3例,随机分为直接PCI组71例和易化PCI组72例,另选择同期入院且一般临床资料匹配,但仅行溶栓治疗的70例患者为溶栓组。3组患者分别于AMI后1周、28周行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及反常容积指数(PVI),随访28周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①直接PCI组在PCI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易化PCI组(8.45%:31.43%,χ2=11.69;8.45%:30.56%,χ2=11.09;均P<0.01)。易化PCI组术后IRA血流TIMI-3级率高于直接PCI组(98.61%:88.73%,χ2=4.35,P<0.05)。②AMI后28周随访时,易化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峰射血率(PER)较溶栓组增高(t=2.21、2.29,均P<0.05),同时左室峰射血率时间(TPER)、PVI降低(t=2.41、2.37,均P<0.05);易化PCI组LVEF、PER较直接PCI组增高(t=2.08和2.13,均P<0.05),同时TPER、PVI降低(t=2.10、2.49,均P<0.05)。③随访28周,易化PCI组和直接PCI组MACE发生率均低于溶栓组(8.33%:54.29%,χ2=35.05;8.45%:54.29%,χ2=34.49;均P<0.01);3组间主要脏器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易化PCI治疗可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IRA,能在AMI早期阻抑AMI急性左室重构过程,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其效应优于直接PCI和单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AMI患者 ,均在发病 12h内行PCI术。无再流现象定义为PCI术后IRA远端血流≤TIMIⅡ级 ,无有意义的残余狭窄。所有患者按照无再流现象的有无分为 2组 :无再流组 (15例 )和再流组 (85例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放射性核素测定心功能 ;观察室壁瘤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无再流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再流组 (2 0 %和 6 1% ,P <0 .0 1) ;而前壁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再流组(6 7%和 35 % ,P <0 .0 5 ) ;肌酸激酶同功酶峰值显著高于再流组 (4 0 3± 132和 2 77± 15 1,P <0 .0 1)。②无再流组放射性缺损面积显著大于再流组 (2 7.6± 9.1%和 2 0 .9± 9.4 % ,P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再流组 (4 6± 8%和 5 3± 9% ,P <0 .0 1) ;室壁瘤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再流组 (2 0 %和 4 % ,P <0 .0 5 ;2 0 %和2 % ,P <0 .0 5 )。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 =6 .12 ,P =0 .0 1)。结论 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高危因素 ,而无再流现象与心功能衰竭和病死率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36.
37.
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支架治疗缺血性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例缺血性心肌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介入组33例均植入药物支架,药物组32例给予抗血小板、β受体阻断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6~12个月,随访心电图和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介入组患者共植入药物支架33枚,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发现,在药物组和介入组临床治愈者各有11例vs24例(P<0.01),稳定型心绞痛(AP)11例vs 6例(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分别是6例、3例(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分别是4例vs 0例(P=0.05)。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发现,药物组有缺血表现的21例患者中,11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占34.4%(11/32)。介入组9例有缺血表现的患者,发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并再次行支架治疗,占12.1%(4/33)(P<0.05)。结论对有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自创建至2011年6月发表的关于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文献,并追踪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9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加权均数差0.39,95%可信区间-1.84~2.62,P=0.73),而接受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水平较低(加权均数差-1.16,95%可信区间-1.77—0.54,P=0.0002),接受不同代谢途径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比值比1.07,95%可信区间0.77~1.49,P=0.69)。结论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可能无明显影响.但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9.
<正>患者,男,15岁,主因胸部外伤45天,查体发现心包积液10天于2014年9月11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45天与人争执被刀刺伤胸壁,形成双侧血气胸,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在当地医院缝合伤口并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出院。10天前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CT时发现大量心包积液,无心悸气短,无发热,经当地医院药物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就诊于我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01次/min,呼吸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索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应用ECMO联合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研究共分析了37例患者,男34例,平均年龄为(52.4±11.7)岁,存活组15例,死亡组22例,存活率为40.5%。与死亡组患者相比,存活组入院时的收缩压[(100.6±17.7)mmHg比(84.6±22.0)mmHg,P=0.025]及舒张压[(64.5±11.8)mmHg比(54.3±16.0)mmHg,P=0.043]更高,从休克至ECMO上机时间更长[4.0(3.0,1 0.0)h比2.8(1.9,5.1)h,P=0.048],从ECMO上机至导丝通过时间更短[1.5(0.5,3.0)h比3.8(2.3,7.0)h,P=0.008],首帧TIMI血流分级达Ⅲ级的比例更高[9(60.0%)比5(22.7%),P=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