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的临床特征。方法:AMI患者103例,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按有无CC分为2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特点。结果:有CC组中糖尿病发生率和有吸烟、饮酒史者的比率显著低于无CC组,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C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CK和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CC组。有CC组中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C组,单支血管发生率显著低于无CC组;室壁运动积分、室壁瘤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CC组。结论:糖尿病不利于CC形成,存在CC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比例高,CC有利于保护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2.
背景 目前多种正性肌力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因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而应用受限。左西孟旦是一种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其应用于右心力衰竭的治疗经验和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ADHF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左西孟旦组(n=40)和安慰剂组(n=39)。左西孟旦组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6~12 μg/kg,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继而以0.1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24 h。安慰剂组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用药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心功能指标、肺动脉收缩压(SPAP);治疗期间24 h尿量、住院期间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及1个月再住院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室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西孟旦组患者治疗24 h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峰值(S')、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TASPE)高于安慰剂组,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E/e'、 SPAP低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24 h后左西孟旦组患者LVEF、S'、FAC、TAPSE高于同组治疗前,E、E/e'、SPAP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安慰剂组患者组内LVEDD、LVEF、E、e'、E/e'、S'、FAC、TAP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安慰剂组患者SPAP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期间24 h尿量多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时间、1个月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可以改善ADHF患者右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再住院次数,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 Ⅱb / 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acutenon-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 NSTEMI )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5 例 NSTEMI 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 59 例,对照组 56 例。测 定 2 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axplateletaggregationrate , MPAR );冠状动脉介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术 后对病变血管行心肌呈色分级( myocardialperfusiongrade , MPG )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比较 2 组间差异。结 果 在应用替罗非班不同时间点后,替罗非班组 MPAR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1 );替罗非班组术后 MPG 比例明 显高于对照组( P <0.01 ); 2 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有效迅速抑制 NSTEMI 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改善该类患者术后心肌灌注,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SPECT)评价冠状动脉内心电图(IC-ECG)判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 5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LAD)达到TIMI3级血流后IC-ECG自PTCA导引导丝尾端引出作为参照基线,在进一步球囊扩张时IC-ECG ST段再次抬高大于0.2mV时认为具有判定梗死相关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意义。测定并比较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心室梗死相关区域节段性缩短率(LVSS)与射血分数(LVEF),梗死区域存活心肌通过恢复早期静息与硝酸甘油介入两次99mTc-MIBI SPECT量化判定。结果 4l例病人(A组)行直接PTCA时IC-ECG ST段明显抬高,15例(B组)未出现相应变化,A组INSS、INEF。在恢复期均显著大于B组,两次99mTc-MIBISPECT显示,硝酸甘油介入后显像A组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亦明显增加,B组则无明显改变,说明A组梗死区域有较多存活心肌,与IC-ECT ST段抬高意义一致。结论 直接PTCA过程中可通过球囊扩张时IC-ECG ST段抬高变化初步判定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54例老年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2w测定心功能 ;住院期间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 )有心绞痛组肌酸肌酶MB同工酶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2 )有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峰射血率均高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左室峰射血时间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3)有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再梗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有低于有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的STEMI连续病例,根据直接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情况分为无复流组(33例)和正常血流组(8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直接PCI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PDW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无复流组患者入院时PDW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16.7±2.3)%∶(15.1±2.2)%,P<0.01]。应用ROC曲线分析PDW对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26(95%可信区间0.608~0.844,P<0.01)。当截点值为16.45%时,入院时PDW对直接PCI术中无复流进行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72.4%。结论:STEMI患者入院时PDW水平是直接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预测因素,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7.
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支架治疗缺血性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例缺血性心肌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介入组33例均植入药物支架,药物组32例给予抗血小板、β受体阻断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6~12个月,随访心电图和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介入组患者共植入药物支架33枚,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发现,在药物组和介入组临床治愈者各有11例vs24例(P<0.01),稳定型心绞痛(AP)11例vs 6例(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分别是6例、3例(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分别是4例vs 0例(P=0.05)。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发现,药物组有缺血表现的21例患者中,11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占34.4%(11/32)。介入组9例有缺血表现的患者,发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并再次行支架治疗,占12.1%(4/33)(P<0.05)。结论对有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应用心肌灌注分级(MBG)的方法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AMI-PCI)后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并评价其对局部、整体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首发前壁AMI患者124例,于12 h内行直接PCI,按MBG方法将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MBG 0~1级,A组)和心肌灌注良好组(MBG 2~3级,B组).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测定上述参数,并记录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A组LVESVI、LVEDVI、WMS和LVEDP均较B组分别增高27.02%、12.02%、27.65% 和 33.61% (P均<0.05),而LVEF、PER和PFR均较B组降低14.72%、15.79%、21.08%(P均<0.05).AMI-PCI后6个月,A组LrEF2~8分别较B组降低19.43%、32.98%、34.55%、35.89%、28.78%、27.49%和21.77%(P均<0.05).相位分析显示,A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PS、FWHM和PSD亦均高于B组.在6个月随访期内,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微循环损伤状态可导致左室局部、整体收缩和同步性的降低,减弱心室射血的力学效应,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9.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约10%~30%的患者存在缓再流现象(SRP),致使患者不能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探讨PCI后SRP防治方法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及联合腺苷对AMI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SRP的影响.方法 51例AMI直接PCI后存在SRP者,先以硝酸甘油200 μg冠状动脉内注入确认SRP,再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冠状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500 μg,B组(25例)注入山莨菪碱500 μg 腺苷3 mg,两组于给药后1、3、1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测量系统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定量分析比较,并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 术后基础对照与硝酸甘油给药1、3、10 min时CAG血流帧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给药后1、3和10 min时CAG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56 6%,54 4%和52 8%(P均<0 01),平均TIMI血流从(1 75±0 46)级增加到(2 73±0 44)级(P<0 05);B组较给药前减少59 5 %,58 6%和55 8%(P均<0 01),平均TIMI血流从(1 72±0 52)级增加到(2 82±0 36)级(P<0 05),组间差别显著.两组在给药后10 min内连续监测冠状动脉内压、外周血压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心率较用药前增加了15~19次/min,B组心率未见增加,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联合腺苷可改善AMI直接PCI后SRP,对血压和心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风暴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室速风暴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美托洛尔组(34例)。对照组患者仅于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电复律治疗,美托洛尔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结果:美托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心室颤动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2%∶30.0%,P0.05),终止室速及心室颤动所需放电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4.19±3.27)∶(8.48±5.12)次,P0.05)],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0.6%∶6.7%,P0.05),与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33.3%,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室速风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