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与成人SLE的差异。方法分析在我院就诊的50例首诊儿童SLE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的特点,并与同期357例首诊成人SLE进行比较。结果①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C)计数分别为(3.84±0.82)×1012/L vs(3.56±0.77)×1012/L,(6.76±3.66)×109/L vs(5.43±3.82)×109/L,(1.82±0.91)×1012/L vs(1.17±0.69)×1012/L,P均<0.05;血小板(PLT)计数为(242.88±109.50)×109/L vs(211.99±113.15)×109/L,P>0.05。儿童SLE与成人SLE血常规RBC、WBC、LYC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2.00%(16/50)vs45.10%(161/357),26.00%(13/50)vs43.98%(157/357),34.00%(17/50)vs75.63%(270/357),P均<0.05;PLT减少的发生率为8.00%(4/50)vs 12.04%(43/357),P>0.05。②儿童SLE与成人SLE尿蛋白定性检测阳性的发生率为44.00%(22/50)vs38.38%(137/357),P>0.05。结论①儿童SLE RBC和WBC减少轻于成人。②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肾脏损害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RAF突变频率以及该突变与皮肤黑色素瘤(C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使用Pubmed、Embase、维普、清华同方等数据库检索2013年4月以前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BRAF突变有9项研究,共1134例患者.CM患者BRAF突变率为47.3%.50岁以上患者BRAF突变OR =2.30,95% CI为1.36 ~3.91;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SSM)B RAF突变OR =2.11,95%CI为1.64~2.71;病灶在躯干时BRAF基因突变OR=2.35,95% CI为1.71~3.21;浸润深度小于1mm时BRAF突变OR=1.56,95% CI为1.08 ~2.25.结论 BRAF基因突变易发生于年龄50岁以上、SSM、病灶在躯干及浸润深度小于1mm的患者,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及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免疫学自身抗体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析在我院就诊的50例首诊儿童SLE免疫学自身抗体检测的特点,并与同期357例首诊成人SLE进行比较.结果 儿童SLE与成人SLE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98.0%(49/50)vs.90.5%(323/357),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的阳性率为80.0%(40/50)vs.69.5%(248/357),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0%(0/50)vs.2.3%(9/357),抗Sm抗体阳性率为4.0%(2/50)vs.13.2%(47/357),抗SSA阳性率为10.0%(5/50)vs.10.6%(38/357),抗SSB阳性率为10.0%(5/50)vs.10.1%(36/357),抗UIRNP阳性率为4.0%(2/50)vs.7.0%(25/357),抗rRNP阳性率为6.0%(3/50)vs.4.8%(17/357),P值均>0.05.结论 儿童SLE和成人SLE在免疫学自身抗体检测方面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预防花斑癣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确诊为花斑癣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同时每晚用上海药皂洗澡,对照组只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在2、4、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药皂物美价廉,经济实用,对预防花斑癣的复发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CBM、CNKI、万方和VIP数据库,搜集当归饮子治疗CU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5月。采用 RevMan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GRADE Profile3.6对结果的证据质量等级进行评价。 结果: 最终纳入15项试验,共1 3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饮子治疗CU的治愈率、有效率均优于除咪唑斯汀外的常规抗组胺药物(conventional antihistamine,CA);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A。 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CA相比,当归饮子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能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尚需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活性代谢产物A771726对脂多糖诱导下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A771726对脂多糖诱导下HaCaT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A771726能促进细胞凋亡,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脂多糖组细胞呈致密单层,随着A771726浓度升高,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变大、细胞内空泡增多。结论来氟米特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下HaCaT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来氟米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药物组和仪器组,联合组病人服用左西替利嗪,同时接受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治疗,药物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仪器组仅使用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不服用药物。治疗12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组胺浓度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组胺比正常对照组高,治疗后组胺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组胺降低比仪器组和药物组显著,(P0.05)。结论 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效果明显,能降低炎症介质组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仪器组:进行过敏原检测后,仅使用仪器脱敏治疗,每周1-2次,连续12周。药物组: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持续服用该药12周。联合组:使用仪器组联合药物组的治疗方法,连续12周。结果仪器组、药物组和联合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分别为70.00%, 66.67%,96.67%。结论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拉光动力疗法治疗足多发皮肤寻常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门诊于2015年05月至2018年02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足多发皮肤寻常疣患者4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使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法(5-ALA-PDT),对照组予液氮冷冻法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次后疣体清除率及随访第4、8、12周的复发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寻常疣治疗前、治疗刚结束时及治疗12周后皮损组织中HBD-2的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次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4.03%和65.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4、8、12周的复发率分别为4.76%、9.52%、14.29%,而对照组相同时段的复发率分别为20%、40%、45%。治疗第4周时两组复发率未见差异,第8、12周时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部位的HBD-2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于治疗刚结束时及治疗12周后5-ALA-PDT治疗组的HBD-2的表达要低于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组是治疗足多发皮肤寻常疣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临床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的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沉默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表达对银屑病样HaCaT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