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90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656株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天津市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状况,为耐药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天津市结防机构就诊的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推荐的比例法,对研究对象初次分离培养获得的菌株进行利福平(rifampiein,RFP)、异烟肼(isoniazid,INH)、链霉素(streptomycin,SM)和乙胺丁醇(ethambuol,EMB)的药物敏感实验。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描述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结果共纳入肺结核患者656例,总耐药率为26.98%,复治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耐药率(x2=13.54,P=-0.000);耐药顺位为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初、复治患者均以单耐药为主;总耐多药率为6.25%,复治患者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x2=47.09,P=0.000)。结论天津市结核病患者耐药流行情况尚不严重,以单耐药为主要耐药形式,复治患者为主要耐药人群。今后应特别加强对初治病人的治疗管理,严格执行结核病控制策略,减少复治病例,加强耐药结核病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结核病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52.
背景:作为抗代谢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以其低毒副作用的优点已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上移植患者常联合用药,霉酚酸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联合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尚不清楚。 目的:动态监测霉酚酸浓度,比较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药代动力学特点,以探讨其最佳治疗浓度窗,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其毒副反应。 方法:应用 SyvaEmit-2000药物浓度检测分析仪检测肾移植受者服药(霉酚酸酯)前(C0)、服药后0.5 h(C0.5)和服药后2 h(C2) 霉酚酸血浓度,并根据3个时间点的浓度值来计算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 结果与结论:入选340例肾移植受者,共检测霉酚酸3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820例次,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联合用药组574例次;霉酚酸酯+环孢素A联合用药组246例次。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显著低于霉酚酸酯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前、服药后0.5 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 < 0.05),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服药后2 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P < 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后0.5 h出峰的病例数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 < 0.05)。结果可见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应根据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如与他克莫司联用时,应该更早地减低他克莫司剂量。三点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监测相对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3.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0-1998年652例肾移植患者资料。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恢复迅速(IGF)组(A组)473例,肾功能恢复缓慢未行透析治疗(SGF)组(B组)8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组(C组)97例。对3组患者5、10年人。肾存活率及1年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74.0%/70.2%、66.9%/60.3%,B组为64.6%/61.0%、62.2%/42.2%,C组为60.8%/43.3%、55.7%/23.0%。5年人存活率A、B组高于C组,5年。肾存活率A组高于C组,5年人/肾存活率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人/肾存活率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0.1%、30.5%、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1年带肾死亡率为4.7%、4.9%、12.4%,A、B组〈C组,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排斥反应和带肾死亡病例排除后进行比较,3组长期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对移植患者长期人肾存活有明显影响,DGF患者的影响最明显,SGF预后介于IGF和DGF间。SGF和DGF对长期存活的影响可能源于移植早期较高的急性排斥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BTA是一种新的膀胱肿瘤诊断方法,我们从1995年9月至1997年2月间对261例血尿患者及83例膀胱肿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诊断检测,诊断的敏感度为94.8%,特异度为79.8%,准确度为85.4%,26例膀胱肿瘤患者中仅6例(23%)尿脱落细胞阳性,正常对照均为阴性。认为BTA试剂是一个值得临床推广的诊断膀胱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本文结合肾移植受者长期服用环孢素A(CsA)所致的肺毒性病例,探讨CsA肺毒性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可能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基因芯片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两种HLADR分型方法,探讨适用于肾移植供、受者分型的新方法。方法对60份肾移植供、受者的DNA样本同时采用基因芯片和PCRSSP进行HLADR分型,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样本的两种分型方法结果完全一致56份,相同率达93%。结果不相同的样本共4份,经第三方验证,其中基因芯片分型漏1个位点2例、1个位点误判1例,PCRSSP分型漏1个位点1例。其中20份样本作了重复实验,其重复率达到96%。结论基因芯片用于HLA分型具有灵敏度高、效率高、标准化程度高的优点,是其它分型方法所无可比拟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趋化因子是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简称,这一名称最早是1992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免疫学会议后确定的。它代表一大类类似于细胞因子的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介质,属于一种分泌性蛋白。趋化因子由白细胞或组织细胞持续性或受刺激后分泌,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模式在局部发挥作用。移植器官发生排斤反应时,在免疫细胞向移植物浸润的过程中,某些趋化因子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8.
肾移植的现状和展望谢桐近年来,我国肾移植这一学科发展较快,至1992年底全国肾移植已达9594例,1991年全国开展肾移植的单位已有77个,1992年又增至88个,年移植例数亦在逐年增加,1991年共行肾移植1771例,1992年增加至1905例。目...  相似文献   
59.
随着抗体筛选技术的提高,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各种排斥反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简要介绍HLA抗体的来源、筛选方法和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通过对近期文献的回顾,进一步探讨特异性HLA抗体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患者,女性,41岁,5年前因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采用环孢素A(75 mg,2次/d)、泼尼松(10mg/ d)、霉酚酸酯(0.75g,2次/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血肌酐<80/μmol/L)。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最高体温为37.5℃,伴有干咳。患者的血气分析正常。巨细胞病毒(CMV)-IgG阳性,IgM阴性,CMV-DNA阴性。胸部X线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胸部CT示:双肺多发散在结节性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未见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示:涂片找到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细菌和真菌均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