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敏感、特异的肝吸虫检验方法。方法以成虫粗蛋白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肝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肝吸虫抗体。肝吸虫病患者均为大便检出虫卵。设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肝吸虫病患者血清31例,本法阳性30例;其他疾病患者血清102例,本法阳性10例;健康人血清65例,本法阳性5例。本法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3.1%;诊断准确度为93.1%。结论本法敏感性高,操作比较简便,可作为肝吸虫病的初诊及普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各类人群的 SARS病毒抗体的检出情况及 SARS患者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对各类人群的血清进行 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 :SARS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是 :SARS患者10 3/2 34;SARS疑似病例和有发热症状的其他病例 10 /12 7;正常体检人群 1/90 ;其他疾病 2 /80 ;医院工作人员 2 9/5 0 5。结论 :SARS病毒 Ig M抗体消失较早 ,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 G持续时间较长是近期或曾经感染的标志。医院的SARS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且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推动了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应用斑点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是对HBV感染者直接从血清中检测HBV的新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我们采用这技术对194例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HBV-DNA检测,观察HBV-DNA与其它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检验中,时常遇到有溶血的标本,笔者用机械溶血方法,对照检测了溶血和非溶血标本的丙肝抗体队抗一IICVIgh),现将结果报告如T。1临床资料1.且样本:52例血液标本取自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病人,抽取静脉血3ml,凝固后离心分离部分血清标本;后再用机械法造成溶血,离心后取其溶血血清。另在抗一HCVIgh常规检测中,留取10份OD值在临界值附近的血清及机械溶血后离心取其溶血血清。1.2试剂:抗一HCVIgh试剂盒由深圳月亮湾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批号对08(X,有效期内使用,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1.3仪器:SLTABI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病毒载量(HBV-DNA),探讨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LP与HBV-DNA的关系,观察HBV-LP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HBV-LP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患者HBV-DNA和HBV-LP下降趋势一致;抗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HBV-DNA始终没有出现阴转,HBV-LP的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抗病毒治疗效果反复组患者HBV-LP的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或变化不明显,HBV-DNA则出现暂时阴转.结论 动态监测HBV-LP的含量可用于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32例原发性肝癌(PHC组)、50例肝硬化和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良性肝病组)以及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含量,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装置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结果血清GP73、AFP和AFP-L3在PHC组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4.15%、59.22%和54.34%,在其他肝病组的特异性分别为81.45%、85.13%和97.24%。三者联合检测时,其诊断敏感度可提高至90.15%。结论血清GP73对PHC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AFP-L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清GP73、AFP和AFP-L3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PHC的临床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某医院职工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重点收治SARS患者的某医院职工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及其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05例职工的血清进行SARS病毒IgM、IgG抗体的检测。结果 有19例职工SARS病毒IgG阳性,10例弱阳性,高于正常人群。在19例职工SARS病毒IgG阳性者均出现不同的SARS临床表现。结论 广州某医院的SARS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且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营养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分在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高表达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6例肝炎患者体重指数(BMI)、白蛋白、AFP、GP73的测定,利用NRS2002评分简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将患者分成营养风险组(A组)和非营养风险组(B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A、B组两组患者的AFP、GP73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营养风险组所检测的AFP、GP7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营养风险组(P〈0.05);营养风险组的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PHC)患者AFP、GP73的表达逐渐增加;NRS2002分值越高,AFP、GP73表达亦增高。结论:结合NRS2002评分能更多地将无AFP、GP73高表达的患者被正确区分,从而提高AFP、GP73高表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198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198例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134例(占67.68%),HBeAg阴性64例(占32.32%),除21例(占10.61%)无肝脏病理改变外,其余肝脏组织学显示不同程度炎症(G)及纤维化(S)改变者占89.39%(177/198),其中G1占65.66%(130/198),G2占19.19%(38/198),G3占4.55%(9/198),≥G2共占23.74%(47/198);S1占39.90%(79/198),S2占36.87%(73/198),S3占5.05%(10/198),S4占0.51%(1/198),≥S2共占42.42%(84/198)。男性组与女性组G、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30岁组G及S重于〈30岁组(P〈0.05)。病程〈10年组与≥10年组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S重于〈10年组(P〈0.05)。按HBeAg分阳性组与阴性组,HBeAg阳性组以G1(占70.89%)、S1(占47.01%)为多,而HBeAg阴性组以≥G2(占34.38%)、≥S2(占56.25%)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117,df=3,P=0.366;χ^2=5.579,df=3,P=0.134);HBeAg阴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921,df=3,P=0.823;χ^=23.408,df=3,P=0.492)。结论无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绝大部分有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损害程度要重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性别无关。年龄≥30岁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重于〈30岁组,病程≥10年组纤维化程度重于〈10年组。年龄在30岁以上,病程超过10年的慢性HBV携带者应密切随访,及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病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蔡晓莉  谭奕洲  唐漾波 《广东医学》1999,20(12):949-950
目的 了解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0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特异性引物位于TTV基因组的ORF1保守区。结果 20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中,有5例存在TTV感染。TTV感染者病程有轻有重,表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及轻度慢性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