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人参茎叶总皂苷对阿司匹林在大鼠体内代谢物水杨酸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阿司匹林单用组,低、中、高剂量人参茎叶总皂苷与阿司匹林单次联用组,中剂量阿司匹林与人参茎叶总皂苷长期联用组,通过灌胃给药后,分别于灌胃后0.083、0.25、0.5、1、2、4、6、8、10 h经眼眶取血0.5 mL,采用HPLC-UV分析检测大鼠血浆中阿司匹林代谢物--水杨酸的血药浓度,并通过DAS3.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计算水杨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各组之间的参数。[结果]与阿司匹林单用组相比,低剂量(20 mg/kg)和中剂量(40 mg/kg)的人参茎叶总皂苷对阿司匹林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无显著影响,但高剂量(80 mg/kg)的人参茎叶总皂苷与阿司匹林联用后,水杨酸在体内的C_(max)以及AUC_((0-t))显著增加,V与CL显著降低(P0.05);长期服用中剂量人参茎叶总皂苷,亦可显著增加水杨酸在体内的C_(max)以及AUC_((0-t))。[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40~80 mg/kg)内,人参茎叶总皂苷可以增加阿司匹林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且存在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血清生化和炎性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为HIV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 1月-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50例HIV感染患者(HIV组)及同期门诊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27(IL-27)、白细胞介素32(IL-32)。结果 HIV组与对照组ALT、AST、TB、DB、TP、ALB、BUN、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CK、LDH、IL-23、IL-27、IL-32为(108.55±15.11)U/L、(168.20±42.61)U/L、(95.24±21.53)pg/ml、(24.81±4.66)pg/ml、(457.90±40.51)pg/ml,对照组为(90.05±10.71)U/L、(137.93±31.22)U/L、(180.71±30.74)pg/ml、(33.55±5.75)pg/ml、(546.09±21.48)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合并与未合并HBV和(或)HCV感染患者ALT、AST、TB、DB、TP、ALB、CK、LDH、IL-23、IL-27、IL-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C期与A-B期患者ALT、AST、TB、DB、BUN、Cr、CK、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LB、IL-23、IL-27、IL-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可引起患者促炎因子IL-23、IL-27、IL-32降低,合并HBV和(或)HCV感染时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HIV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HBV和(或)HCV对肾功能指标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3.
阴道B超指引下选择性减胎术13例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促排卵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广泛开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多胎妊娠流产、早产等造成母儿并发症增加,围生儿病率增加,因此有必要行选择性减胎术使妊娠维持在双胎或单胎。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本院在阴道B超指引下行选择性减胎术1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随着对异位妊娠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增多 ,一个新的概念—持续性异位妊娠 (persistentectopicpregnancy ,PEP)引起了妇产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介绍。1 PEP的概念  近 2 0年来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日益增多 ,特别是应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广泛开展 ,出现一种新的手术并发症即PEP。 1977年Kelly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报道 ,其特点为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治疗后 ,血 β -hCG水平下降缓慢或上升 ,约半数患者需进一步治疗。以后有关此病的报道逐…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院行FET助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 556个周期。根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自然周期组(A组,467个周期)、促排卵周期组(B组,230个周期)、激素替代周期组(C组,2 112个周期)、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周期组(D组,747个周期)。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移植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复苏胚胎数、胚胎复苏率、移植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类型比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胚胎着床率D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且C组和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足月产率C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且D组和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4组间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周期方案准备内膜可以显著提高FET患者的胚胎着床率,采用激素替...  相似文献   
66.
总结蔡小荪诊治不孕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顺应月经周期调理冲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调补肝肾,调畅患者情志;提倡运用经方。  相似文献   
67.
谭丽 《江苏中医药》2010,42(11):39-40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56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2例均为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在我科接受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均为Ⅱ型(海口标准,1997)。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妇产科教学的应用.方法:在收集整理妇产科24例常见临床案例基础上,通过分场景再现每个案例的临床工作过程,结合各临床工作场景在我校高职高专妇产科学教学中实施临床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通过比较学生成绩,对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及同行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效果.结果:学生及同行们均认为该教...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病(RCCT)的价值。方法对31例单纯性RCCT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术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其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感染、肌腱损伤等不良事件。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比较,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减低(P均0.001)。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01),且治疗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RCCT效果确切,且具有无辐射、微创、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控制性促排卵(COH)周期中移植第6天血清孕酮/雌二醇(P/E2)水平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4个COH的IVF-ET周期,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将移植第6天P/E2比值分为2组:P/E2水平<114.5(A组)与P/E2水平≥114.5(B组),分析2组间一般临床特征、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A、B组间的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时间及移植胚胎数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H周期移植第6天血清P/E2水平<114.5妊娠结局较好,对IVF-ET临床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