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34篇 |
免费 | 1084篇 |
国内免费 | 9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0篇 |
儿科学 | 292篇 |
妇产科学 | 100篇 |
基础医学 | 705篇 |
口腔科学 | 260篇 |
临床医学 | 2461篇 |
内科学 | 1148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349篇 |
特种医学 | 55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830篇 |
综合类 | 4692篇 |
预防医学 | 1821篇 |
眼科学 | 256篇 |
药学 | 2248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3135篇 |
肿瘤学 | 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439篇 |
2022年 | 547篇 |
2021年 | 646篇 |
2020年 | 449篇 |
2019年 | 452篇 |
2018年 | 509篇 |
2017年 | 312篇 |
2016年 | 421篇 |
2015年 | 421篇 |
2014年 | 914篇 |
2013年 | 857篇 |
2012年 | 905篇 |
2011年 | 1068篇 |
2010年 | 932篇 |
2009年 | 876篇 |
2008年 | 889篇 |
2007年 | 863篇 |
2006年 | 790篇 |
2005年 | 782篇 |
2004年 | 806篇 |
2003年 | 641篇 |
2002年 | 532篇 |
2001年 | 575篇 |
2000年 | 459篇 |
1999年 | 363篇 |
1998年 | 296篇 |
1997年 | 294篇 |
1996年 | 309篇 |
1995年 | 246篇 |
1994年 | 258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64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32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103篇 |
1987年 | 96篇 |
1986年 | 93篇 |
1985年 | 81篇 |
1984年 | 70篇 |
1983年 | 53篇 |
1982年 | 83篇 |
1981年 | 64篇 |
1980年 | 32篇 |
1978年 | 14篇 |
1965年 | 9篇 |
1960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2008年1月的《生物分子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与药物的结合并非完全是刚性的“锁”与“钥匙”的关系,在与药物和其他小分子相互作用时,蛋白质的结构形态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92.
猫儿刺(Ilex pernyi)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民间常用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本文对猫儿刺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和半制备RP-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E)-异丁香酚-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 β-D-吡喃葡糖苷(1),山柰酚-3-O-桑布双糖苷(2),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3),异槲皮苷(4),丁香树脂酚葡糖苷(5),反枝苋苷IV(6)。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酚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猫儿刺酚苷A。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3.
补肾强身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 ,由淫羊藿、女贞子、狗脊、菟丝子、金樱子五味药经提取加工而制成 ,具有补肾强身之功用。淫羊藿甙等黄酮类成分是其中的有效成分 [1] ,为了进一步控制该制剂的内在质量 ,对方中淫羊藿中的淫洋藿甙等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文献报道的淫羊藿中的淫羊藿甙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2 ]以及一阶导数光谱法 [3 ]。本实验采用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可以较好地消除其他组分的干扰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1 仪器与试药岛津 UV- 2 6…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价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826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隐树结构图,采用隐类概率、条件概率、互信息及累积信息覆盖率量化症状/证候数据,以人工判读方法诠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结果 以累积信息覆盖率达到95%为主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826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以中、重度症状/证候表现为主(隐类概率分别为35%和60%),其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火热、瘀血、阴虚、阳虚为主,证候要素靶位以心、肝、肾为主。结论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证候要素评价方法,可量化各变量(证候要素、中医症状)的关联程度及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 ×ULN≤ALT≤2×ULN)肝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中医证型与肝病理相关性.方法:选:90例1 ×ULN≤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均为阳性(>1 000copys/mL),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脏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结果:90例中,肝郁脾虚证50例,湿热中阻证18例,肝肾阴虚证13例,瘀血阻络证9例.肝活检结果分布向G2/S1和G2/S2集中.炎症活动(G)以G2为主,占67.78% (95% CI=58.13%~77.43%,61/90);纤维化程度(S)以S1和S2为主,占82.22%(95%CI =74.32%~90.12%,74/90).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 =71.74%~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差异存在差异(x2=9.8352、9.5732,P均<0.05),但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ULN≤ALT≤2×ULN)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71.74% ~ 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满足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条件;对轻症该病患者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轻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活动度有一定的关系,瘀血阻络型病理程度比其余中医证型可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96.
自发呈报系统是药品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监测及发现ADR信号的重要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不良反应信号,进而有效预防和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参麦注射液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肿瘤等多种疾病。随着参麦注射液ADR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病例数逐年增多,所形成的海量数据对评价方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文采用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与报告率比例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2种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药物警戒研究,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propensity score,PS) 控制SRS数据分析时产生的混杂偏倚,结果表明基于BCPNN法和PRR法分析得到的ADR预警结果一致,并且"憋气"、"过敏样反应"和"潮红"倾向性评分计算显示匹配前和匹配后都有预警。同时,基于关联规则方法(association rules,AR)挖掘不同因素之前的关联关系,发现ADR既往史、ADR家族史与瘙痒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97.
该研究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喜炎平注射液2005—2012年的数据(共9 633例),针对报告次数500以上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皮疹"、"瘙痒"、"过敏样反应"、"寒战")应用报告比例比算法和贝叶斯置信度增殖神经网络算法开展预警研究。研究发现"皮疹"在每年度和季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背景药物的平均水平;"瘙痒"在2009年第二季度发生预警;"过敏样反应"在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二季度发生预警;"寒战"则没有出现预警信号。结果提示"皮疹"可能为喜炎平注射液常发的不良反应,"寒战"可能不是其常见不良反应,而"瘙痒"和"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背景药物时须关注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该研究基于全国20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将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后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患者判断为 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讨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疾病及合并用药与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入院病情对可疑类过敏反应有极显著影响,P为0.008 3, OR为5.642,在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同时使用维生素B6注射液、注射用氨溴索时也可能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P分别为0.000 2,0.016 7,OR分别为9.545,3.194。基于现有HIS数据及研究方法发现,患者入院病情、使用维生素B6注射液或注射用氨溴索可能为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一定指导,也可为灯盏细辛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9.
评价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 RevMan 5.1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99名患者。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加用常规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SBP(分别为OR=9.00,95%Cl[3.89, 14.11]; OR=20.28,95%Cl[16.46, 24.10])和DBP(分别为OR=11.25,95%Cl[7.65, 14.85];OR=8.17,95%Cl[5.21, 11.13])优于单用常规治疗组;对纠正休克(OR=4.60,95%Cl[1.88,11.28]; OR=0.88,95%Cl[0.16,4.87]; OR=1.02,95%Cl[0.27, 3.93]; OR=1.65,95%Cl[0.42, 6.42])及降低HR(OR=-29.71,95%Cl[-40.51, -18.91]; OR=-18.00,95%Cl[-27.16,-8.84]; OR= 8.00,95%Cl[1.96, 14.04])的疗效纳入研究间结果不一致,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对提高MAP(OR=-0.10,95%Cl[-2.34, 2.14])、降低CI(OR=0.00,95%Cl[-1.24, 1.24]),与单用常规组比较未显示出优势。该组纳入研究对参附注射液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不够;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压,但是对于纠正休克有效率及HR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而且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b>探讨饮茶与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的关系.方法 <\b>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通过面对面访问,对广东省4家医院581例55~80岁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新发病例及性别、年龄(±3岁)配对的581名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详细的饮茶及其他饮食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和骨折家族史等.结果 <\b>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饮茶显著降低髋骨骨折风险.饮茶年限越长,每周饮茶次数越多,每年饮茶量越多,饮茶总量越多,或饮茶越浓,骨折发生的危险就越低(趋势检验P<O.05).与不饮茶者相比,饮茶及不同时间、频率、剂量及不同茶叶类型者的OR值为0.54 ~ 0.74(P<0.05).在校正年龄、能量、BMI、文化程度、父母骨折病史、“二手烟”暴露史、是否服用钙补充剂及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当量等因素后,上述关联仍具显著的线性趋势,但关联的强度略微降低.分层分析显示饮茶的效应仅在男性中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亚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规律性饮茶可降低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