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6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评价健脾温肾清化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将72例U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健脾温肾清化方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栓纳肛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诱导缓解率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试验组缓解率为56.8%,对照组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腹泻单项症状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血便、腹痛、腹胀单项症状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温肾清化方治疗UC与柳氮磺吡啶栓疗效相当,但对于腹泻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现代康复治疗法,观察组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法。结果: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SI及M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MCA、ACA、PCA指标水平上更高,在康复效果的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推荐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25.
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探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GERD之可能机理。方法8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药穴指针疗法:即治疗操作寿每次以适量棉花缠指后,沾少许药液涂敷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胆俞、胃俞及脾俞穴位上,先后按揉法、扪法及捏法进行操作;每次操作15min,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抑酸及促胃动力治疗,分别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早晚间隔12h各服1次),西沙比利片(10mg,每天3次,饭前15min)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较入选时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食管压力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4h食管pH〈4反流总时间百分率有明显下降(P〈0.05),酸反流大于5min次数及最长反流时间也有下降(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消化道镜提示,食管炎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总体疗效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0.0%,组间比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药穴指针疗法中医特色显著,疗效突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易为患者所接受。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对66例经食管24hpH及胆红素动态监测确诊为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地收集病史资料,进行临床辨证研究,提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切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证型及治则治法.结果 66例患者中肝胃郁热51例(77.3%),胃热气逆9例(13.6%),痰热内蕴6例(9.1%).结论提出对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随证分别予以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和胃降逆或清化痰热为法.这对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GERD的临床辨证论治,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西欧和北美发病率高达10%-20%,亚洲通常较低,我国广东地区人群患病率为6.2%,北京和上海为5.7%。近10a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和饮食结构改变,GER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分为3个类型,即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 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和Ba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胆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4周组、穴位埋线8周组,每组各10只。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穴位埋线治疗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穴位埋线干预治疗。治疗10周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肝组织TG、TC,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病理显示脂肪变性、炎症或炎症坏死并伴有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明显升高。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和肝组织TG、TC降低,且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减轻。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穴位埋线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穴位埋线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过程,推测与抑制SREBP-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临床疗效,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OOC肛门直肠压力影响。方法:84例OOC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2例用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42例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肛门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肛直肠初始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比较下降显著(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矛盾运动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