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中国医学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腧穴定位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毅晖  李静  郭晖  成词松 《中国针灸》2000,20(2):123-126
通过对近10余年来有关腧穴骨度折量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研究的总结,指出不同的腧穴定位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使用不同的定位法取穴,可导致一穴多个位置的情况,不利于针灸疗效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病的效果,应规范同身寸的概念,统一取穴方法,并在现有的常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有利于量取腧穴的骨度折量寸。  相似文献   
22.
围绕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发生机制、治疗以及中医认识等,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探讨,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受损,但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中枢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以及疗效确切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今后的研究应完善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临床评价体系,着重探索其基本特点及形成机制,发挥中医优势建立系统高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对针灸学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分析了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补充的关系,探索了PBL和LBL有机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清代名医陈复正善用灸法治疗儿科病证,其“全身灯火”灸法强调多穴施灸,具有升散实邪、醒神止痉之功,但对于里热证、虚热证则禁用,同时采用隔物灸作为“全身灯火”的必要补充用于治疗儿科病证.  相似文献   
25.
学习古代文献的最终目的是参古证今,学以致用。然而针灸古籍浩若烟海,文辞晦涩,学生学习时多拘泥于词句理解而忽视旁征博引,忘记了古为今用,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哪些知识点是主干,哪些知识点是枝叶。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授课思路系统整理出来,以经典名句、典籍理论、古代病证病例、经典医籍与著名医家学术精华为重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兹就此陈以管见,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古医籍及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有关针刺留针时间相关文献的归纳、解析、总结,发现留针时间的长短对针刺效应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疾病治疗存在最佳留针时间。留针虽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在现行留针时间的研究中,具体的留针时间仍然存在不一致性。今后应进一步开展规范的科研工作,寻求高认可度、客观的最佳留针时间。应以疾病为基础,兼顾因病、因时、因人、因经脉腧穴确定针刺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27.
从中医治疗失眠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疗效评价方法着手,围绕失眠的临床症状,提出改良评价量表、丰富评价指标、重视辨证分型的中医疗效评价研究思路,客观、准确、全面评价中医治疗失眠的疗效。  相似文献   
28.
调补脾肾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多种原因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精微滋养肢体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水火为人体阴阳之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具有多脏腑功能失常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机关键是脾肾功能失常,调补脾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29.
低质量的睡眠状态、恶劣的主观感受以及较强的日间残留效应是失眠症的三大主要症状。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胃与失眠症密切相关,脾胃健运失司则睡卧不宁,脾胃升降失职则情志不舒,脾胃功能失常则神疲乏力。针灸临证应重用脾经、胃经腧穴调理脾胃功能治疗失眠症。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从色系、色调、颜色的变化三个维度对《金匮要略》的色诊思路进行分析。色系方面,以五色为标准,对采集的面色进行归类,并将色系与病位、病因进行了对应总结;色调方面,以“赤色”的色调为要点,关注赤之浅深、明暗、浓淡、聚散等属性,在诊断过程中分辨出“赤”“正赤”“少赤”“赤斑斑如锦文”“翕然如醉”“面如醉”等多种不同的赤色,并借此分辨寒热虚实,厘清具体病机;颜色变化方面,主要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误治之后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四时节气相关的面部颜色变化,并借此来判断病势顺逆、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