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即刻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建立犬右室心尖部(RVA)(n=6)和右室流出道(RVOT)(n=6)起搏模型,分别采集窦性心律(SR)、RVA及RVOT起搏3种状态下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全容积图(RT-3DE)。应用左室定量容积分析软件,获取左室整体及16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分别计算16节段、12节段(中间段和基底段)、6节段(基底段)最小收缩容积到QRS波起始点时间(Tmsv)的标准差(Tmsv-SD)和最大差值的绝对值(Tmsv-Dif)及其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SD%,Tmsv-Dif%)、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SR组比较,RVOT起搏组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VA起搏组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LVEF明显降低(P<0.05),EDV及SV减小、ESV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AAI与DDD起搏模式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右心功能。方法 3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双腔起搏器患者,先用程控仪将起搏器程控为DDD模式,最后程控为AAI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2种起搏模式下的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DDD起搏模式下的RVPEP、RVPEP/RVET、Sm、Tei指数明显高于AAI起搏模式(P〈0.05),E/Em低于AAI起搏模式(P〈0.05)。结论 AAI起搏模式右心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04.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是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从三维空间上追踪回声斑点的运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综述阐述了3D-STI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周洁  许迪  顾海涛  顾群  陆凤霞  王怡悦 《江苏医药》2012,38(21):2557-255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检测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右心室容积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RT-3DE测量27例TOF患者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RVEDV)、右心室每博量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其结果与比辛普森法(Simpson法)和64排CT三维重建所测右心室相关工作指数比较.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McGoon值,与RT-3DE所测RVEDV、RVESV、R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OF患者RT-3DE所测RVEDV、RVESV及RVEF与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值及64排CT三维重建测值相关性良好;RT-3DE测定RVEF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McGoon值呈线性相关.结论 RT-3DE可以准确评价TOF患者的右心室容积和功能,可间接反映肺动脉发育情况,操作简便、可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正常人、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患者以及合并有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和机械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机械同步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孤立性CLBBB患者29例(CLBBB1),合并有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20例(CLBBB2),正常对照组16例: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2D-STI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GLPS-Avg)以及18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从而计算出左心室18节段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CLBBB1组GLPS-Avg降低(P<0.05),Ts-SD延长(P<0.01);(2)与正常组和CLBBB1组比较,CLBBB2组LVEF、GLPS-Avg明显降低(P<0.000),Ts-SD明显延长(P<0.000); (3) LVEF与GLPS-Avg均反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左室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的孤立性CLBBB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轻度受损,而合并有心力衰竭的C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左心室内明显不同步.  相似文献   
107.
诊断学教学,特别是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引入全自动录播系统后,该系统极大地丰富了诊断教研室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成本,积累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从该系统被引入的意义、软硬件构成、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以及优缺点几方面阐述了全自动录播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心肌肥厚大鼠背向散射积分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心肌细胞外基质的病理改变及其重要影响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其生理性抑制剂(TIMP-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1.06 mg/kg*d×15 d)建立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测定室间隔中部心肌的背向散射参数,并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方法检测心肌总体胶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改变,及MMP-9、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超声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实验组大鼠心肌胶原成分及MMP-9、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在实验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与心肌胶原、MMP-9和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大鼠心肌肥厚时IBS%升高与胶原的过渡沉积密切相关,而MMP-9和TIMP-1可能是引起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我们应用化瘀软肝胶囊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观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不同血压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桡动脉脉搏分析仪和血管外超声检测69例正常血压者、42例正常高值血压者、87例1级高血压和38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C1)、小动脉顺应性(C2)和颈动脉IMT。结果:①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C1和C2逐步减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总动脉IMT在正常高值组与正常血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l级及2级以上组IMT均增厚,与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卡方分析表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C1异常减退率分别为0%、1.4%、2.4%,组间无统汁学差异(P>0.05)。C2异常减退率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别为23.3%、42.9%和77.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动脉顺应性C2降低早于血压升高、C1减退和颈动脉IMT增厚,提示C2减低能更早更敏感地反映不同血压水平亚临床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