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CK19、CD56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T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1例TPC及49例部分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良性病变(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腺瘤)中CK19、CD56和VEGF-C表达.结果 CK19、CD56和VEGF-C在TPC中阳性率分别为100%(51/51)、5.9%(3/51)和70.6%(36/51),而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8.2%(4/49)、100%(49/49)和20.4%(10/49).CK19、CD56和VEGF-C在TPC与良性病变之间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的TPC中阳性率为95.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K19、CD56和VEGF-C联合使用可作为鉴别TPC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标记物,VEGF-C对TPC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冷茹冰  许跃  赵兵 《临床医学》2020,40(6):24-2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蛋白(ALK)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获取其术中切除肿瘤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ALK蛋白,经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ML4-ALK基因融合。结果85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经免疫组化染色法对ALK蛋白检出阳性率为9例(10.59%),荧光原位杂交法对EML4-ALK基因融合检出率仅为2例(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ALK表达阳性较为少见,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EML4-ALK基因融合阳性率更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颞下颌开口指数(Temporomandibular opening index,TOI)在以开口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开口受限患者43例,其中咀嚼肌紊乱疾病患者25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临床测量指标包括最大开口度、被动开口度并计算TOI.其中,TOI=(最大主动开口度-被动开口度)/(最大主动开口度 被动开口度)×100%.统计方法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和性别用协方差分析.结果 咀嚼肌素乱疾病组TOI为14.62±5.23%,对照组TOI为3.45±1.20%,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组为5.55±2.61%.三组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性别没有对观察结果造成显著影响.结论 TOI可以用于咀嚼肌紊乱疾病的鉴别诊断,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是一种较好的区别肌源性或物理性阻碍开口受限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比不同关节CBCT图像分割算法的准确性和临床可用性,获得TMJ-OA关节结构理想的优化分割算法。方法:对46侧TMJ-OA髁突及46侧健康成年人髁突应用MIMICS 14.11软件重建髁突三维模型,分别采用手工分割法、阈值分割法及基于主动轮廓模型和区域生长的混合分割算法,对髁突进行图像分割。比较3种方法在髁突体积、表面积、分割时间及分割轮廓线的可调性、自适应性及软件界面友好度的差异。结果:对TMJ-OA组和正常对照组,混合分割算法重建的髁突与手工分割法均无统计学差异,阈值分割法重建髁突尺寸显著比其他两种方法小。混合分割算法较其他算法具有分割快、临床可用性高的优势。结论:基于主动轮廓模型和区域生长的混合分割算法在TMJ-OA CBCT图像分割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可用性,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单一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建立基于青少年社会行为发育特点的正畸牙周健康教育体系,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0例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分别接受系统的牙周健康教育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口腔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进行检查和记录.结果治疗前两组牙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菌斑指教和牙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正畸牙周健康教育方法 符合青少年发育特点,其效果优于传统卫生宣教方法 .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肉瘤心脏转移病例。患者女,43岁。“感冒”后出现胸闷症状,抗感染治疗无效,心脏彩超示右心室占位性病变,临床考虑黏液瘤可能性大,行右心室肿物摘除术。镜下观察见肿瘤由良性的腺体及类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构成,间质细胞轻度异型,细胞生长活跃、分布不均,局部围绕腺体聚集,呈“袖套”样结构,...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Ⅱ型胶原的变化,了解关节外机械应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 N和1.18 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 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 d分别取得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Ⅱ型胶原阳性信号主要在软骨细胞胞浆表达,在成熟带和肥大带细胞中表达明显。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发生表达强度不同。在牵引力加载以后,重力组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的幅度不如轻力组明显,但2组相对应的加力侧和非加力侧发生的变化趋势相近---加力侧在加力早期出现表达下调,在去除牵引力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随即又下降到在加力阶段最低的水平,然后逐渐升高;非加力侧在加力后表达上调,2组在第14天达到高峰。去除牵引力后,发生下调,然后都再次升高。结论成年个体的髁突软骨在受到外力后仍然出现了Ⅱ型胶原合成的变化。Ⅱ型胶原的表达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成熟带和肥大带出现,单侧向前牵引对加力侧的软骨基质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较大的牵引力对抑制作用要强于较轻的牵引力;非加力侧受到的应力性质不同,出现细胞外基质合成加速。  相似文献   
59.
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25年来72例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疗法16例,开口度改善100%,咬合关系改善93.8%;保守疗法48例,开口度改善76.9%,咬合关系改善94.8%。结论 手术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显著伴严重功能障碍的陈旧性骨折患者,配合术后开口训练可获得理想效果。保守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不明显和儿童髁状突颈部骨折,可有效纠正1个月内骨折患者各种类型的咬合紊乱。  相似文献   
60.
背景:颌间不对称牵引是正畸中调整下颌位置和咬合关系的常规手段,常用于成人偏颌畸形的代偿性矫治。牵引力对成年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尚存在争议。 目的:创建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验证颌间牵引力大小不同对髁状突软骨下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是否一致。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03 在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3月龄雄性SD大鼠180只分为对照组(n=20)、重力组(n=80)和轻力组(n=80)。 方法:在160只SD大鼠左侧眼眶前下方4 mm左右做平行于眼睑的切口以暴露颧弓,在左下颌角附近下唇下方1 cm,距离腹部中线5 mm处做另一切口。用镍钛拉簧连接固定左侧下颌角和同侧颧弓前部,用测力计确定其伸长所产生的力值为实验所需拉力值(40 g或120 g),28 d后撤除镍钛拉簧。对照组大鼠同样进行手术但不放置弹簧。 主要观察指标:加力3,7,14,28 d及撤除外力后3,7,14,28 d,以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双侧髁状突软骨下骨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表达。 结果:骨保护素在大鼠髁突软骨全层均有表达,软骨下骨、肥大带浅层和部分成熟软骨细胞表达较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在大鼠髁突软骨的全层均有表达,成熟的软骨细胞表达较强。与对照组比较,轻力组加力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表达在前3 d明显升高(P < 0.01),第7天表达量恢复正常水平,到14 d以后出现第2个高峰(P < 0.01),撤除外力后3~7 d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量又再次升高(P < 0.01),直到撤力14 d才开始回落。除了第7天外,重力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比轻力组强烈(P < 0.01)。在28 d内,轻重力对骨保护素表达影响不明显。加力侧骨保护素表达在第3天没有明显变化,7 d表达量减少(P < 0.01),到14 d以后出现第1个高峰,撤除外力后3 d骨保护素表达量又再次下降(P < 0.01),直到撤力后7 d才出现第2个高峰。轻力和重力组大鼠加力侧髁状突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比值没有相关性(r=0.005,P > 0.05)。 结论:轻、重牵引力作用对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表达的量和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同时,核因子活化受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对应力反应的表达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