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痛风的辨证施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痛风分为四类:其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其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三,痛风石及慢性关系为;④痛风性肾病。其生化基础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致血中尿酸超过正常值上限(国际通用标准的血尿酸值上限为:男416.5μmol/L;女357μmol/L)形成高尿酸血症。此时,若尿液PH值小于5.5或体内脱水,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灌注保存猪肢体12 h后神经组织病理改变和固有免疫系统的改变, 探讨固有免疫系统在体外循环灌注中对猪肢体神经组织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 实验组: 随机取10头实验用landrace猪为实验对象, 取每头猪的1条前肢体进行实验, 经32℃体外循环灌注保存12 h;对照组: 实验组猪的另一前肢放置于4℃冰箱低温保存;再灌注组: 将2例对照组肢体体外循环灌注1 h.收集3组肢体神经组织、冰冻神经组织样品, 进行病理及补体C3b/c、 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的免疫荧光强度的检测, 同时观测猪肢体跟腱反射.结果:实验组猪的神经反射正常, 而对照组猪未引出神经反射, 再灌注组神经反射很弱.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神经组织有轻微的水肿, 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 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增强, 而对照组神经组织轻微水肿, 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 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没有改变, 再灌注组神经损伤明显, 可见水肿和无髓鞘现象.结论:体外循环对肢体神经组织可能有保护作用.尽管体外循环也激活固有免疫, 但对神经组织仍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吸烟对人们的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沿海城市肺癌发病率在男性中已占首位,在女性中居第二或第三位。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其治愈率和减少死亡率的重要环节。目前,肺癌诊断通常是采用仪器显像技术(如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等)、荧光支气管镜、病理检查、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发现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找肺癌细胞特异标志分子以及识别这些标志分子的特异抗体。  相似文献   
34.
本文测定了3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浓度(202.91±37.68),较正常对照组(144.72±66.17%)明显升高(P<0.01),且ⅧR:Ag 随 PaO_2 降低而升高,随 PaCO_2升高而升高。本文进一步证明慢性肺心病存在高凝状态,且与ⅧR:Ag 升高有关,为慢性肺心病在积极抗感染、氧疗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抗凝剂,促进病情尽快缓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观察病情提供了一项有用的指标。本文还探讨了慢性肺心病ⅧR:Ag 升高的机理。  相似文献   
35.
利用荧光差异显示PCR(DD PCR)技术检测心脏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RPL2 3基因移植后有波动 ,排斥发生时表达增强 ;FK5 0 6结合蛋白 1A基因移植后表达较弱 ,排斥发生时明显增强。提示 :外周血DD PCR检测白细胞基因的表达可能对研究排斥反应机制及进行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多聚赖氨酸对培养皿作预包被, 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分离法,结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扩增。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台盼蓝法、绘制生长曲线和MTT法分别测定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传代成活率、不同代生长及增殖特征;以DiI-ac-LDL和FITC-UEA-1荧光双标,结合CD31、vWF和CD34 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2 d后,细胞呈散在的、小簇状聚集性生长,4~5 d迅速生长呈单层排列,细胞为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7~8 d后呈铺路石样即可传代;传代细胞经台盼蓝法检测成活率均为95%以上;第1、3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第1、3代细胞在第2~4 d吸光度变化较明显(P<0.05);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第5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平缓,吸光度无明显变化,细胞逐渐衰老; DiI-ac-LDL和FITC-UEA-1 荧光双标阳性率为(89.2±3.5)%,相关特异性抗原CD31、vWF和CD34 免疫荧光鉴定阳性率为(56.7±3.7)%、(78.5±2.6)%和(67.8±4.2)%;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显示,6~12 h后出现明显的管腔结构。结论:以多聚赖氨酸作预包被,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并结合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7.
38.
39.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体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的分离培养对其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纯化培养并传代,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形态变化,采用生长曲线法及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观察传代细胞生长特性。采用第3代mBMMSCs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B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定向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第3代mBMMSCs及诱导后细胞DNA周期、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分别检测CD31、vWF和CD34表达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 mBMMSCs原代培养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生长,P1、P2、P3细胞生长曲线及MTT法显示呈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生长。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血管内皮样改变,呈多角形、短梭形、铺路石样排列生长;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3代mBMMSCs G0/G1期为86%,诱导分化后的细胞G0/G1期为92%,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第3代mBMMSCs免疫表型结果显示为CD105、CD90、CD73、CD44阳性表达,而CD34、CD45、VEGF(CD309)、CD14阴性表达;诱导分化后的细胞VEGF(CD309)、CD34弱阳性表达,而CD105、CD90、CD73、CD44、CD45、CD14阴性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第3代mBMMSCs表面CD31、vWF和CD34阴性表达,不具有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及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诱导后的细胞表达V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vWF和CD34,具有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及体外可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m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VECs的潜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