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9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盐酸奈法唑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24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各型抑郁发作的患者,分为奈法唑酮组120例、氟西汀组120例,疗程6周.疗效评估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安全性评估包括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血尿常规、血生化、肾功能、心电图以及生命体征.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束时的HAMD减分率接近,奈法唑酮组(64.87±1.60)%,氟西汀组(66.47±1.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总显效率,奈法唑酮组84.99%,氟西汀组85.5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临床试验同时还发现两药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奈法唑酮组57.39%,氟西汀组63.03%,严重程度大多数为轻度,少数为中度,个别为重度,但都能很快恢复正常.两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均不明显,且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奈法唑酮的抗抑郁疗效与氟西汀相似,不良反应均轻而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82.
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将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袁(TESS)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接近,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均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剂量可调整的研究方法。受试者分别服用扎来普隆胶囊5~10mg,qn或唑吡坦片10mg,qn,共2wk。意向性数据集(ITT)样本224例,其中唑吡坦组112例,扎来普隆组112例。符合方案数据集(PP)样本206例,其中唑吡坦组103例,扎来普隆组103例。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评价治疗失眠的疗效,治疗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ECG等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SD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治疗1wk后,唑吡坦组的有效率为62.5%,扎来普隆组的有效率为58.0%;治疗2wk后,唑吡坦组的有效率为79.5%,扎来普隆组为79.5%,2组相比较,P>0.05;2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昏、口干、头痛、嗜睡及厌食等,扎来普隆组头昏发生率显著少于唑吡坦组(P<0.05);2组中各有小部分患者出现反跳性失眠。结论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的疗效与唑吡坦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4.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反复闯入性的不自主地出现负性思维、影像或观念(强迫思维),同时伴有重复的、刻板的或仪式化的动作(强迫行为)为特征的一种焦虑障碍.其终生患病率达到2%~3%,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性的精神疾病[1].但是目前对O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影像学的发展为直观探讨其发病机理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应用于OCD发病机理的一些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5.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生殖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代以一组厌氧菌群数量增加的临床症候群,是造成一系列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多半采用甲硝唑或林可霉素全身或局部治疗。最近研究证明,应用替硝唑2g顿服治疗BV疗效确定[1]。本研究选用膜立爽妇用杀菌消毒膜(膜立爽)阴道贴附,对照替硝唑2g顿服治疗BV感染者,并进行疗效评价。1 对象及方法本研究病例共65例,为1998年10月至12月门诊治疗。年龄为18~45岁。采用美国Gryphas诊断试剂公司出品的BV快速试剂盒为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86.
影响海洛因依赖者复吸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186例海洛因依赖者分为明初吸组和复吸组,进行心理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复吸组吸毒年龄早、使用时间长,每日用药次数、剂量、所需费用均多,且均与戒毒次数呈正相关;首次及继续用药、戒毒动机无差异,复吸动机主要是强烈的心理依赖和解除忧愁,并且受到不同的首次及继续用药、戒毒动机的影响,且与戒毒次数呈显著正相关。最后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讨影响精神科急诊就诊的因素及治疗策略,对人群特点进行临床描述,对1998年12月~1999年10月精神科急诊患者42例进行调查,结果:神经症占38.1%,神经内科联合会诊频率最高,治疗以单一使用苯二氮卓类为首选,40.48%需危机干预,无既往史、家庭史、生活平稳,无烟酒嗜好,经济状况良好的人群较少接触精神疾病领域,遇到应激时急诊的可能性大,更需专业人员的帮助。  相似文献   
88.
自杀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抑郁症是自杀死亡的首要原因,探究抑郁症自杀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预防和减少自杀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自杀与遗传、环境、社会、心理以及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抑郁症自杀相关基因进行探究。对近年来抑郁症自杀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其病理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9.
静坐不能是一种不宁息的运动状态,通常是感到不能静坐下来,虽说在1901年就首次作过叙述,今天认为它多半是抗精神病药的锥外副作用。静坐不能包含客观上不宁息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90.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调节素1(Neuregulin-1,NRG-1)基因的相关关系,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P300检查,并选取NRG-1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精氨酸(Arg)38谷氨酰胺(Gin)进行基因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