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 出血热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本病各地命名不一,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KHF),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NN),北欧称为流行性肾病(NE)等。自从1978年有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后,发现本病实际上是由相应病原引起的一大组疾病,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各不一致,病原相互间有抗原关系,而又有所不同,并各有其不同的啮齿 相似文献
12.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5)
1984年3月19~23日病毒性出血热专家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起草了一份描述出血热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生理的报告,并附有人、媒介和传染源的实验诊断(包括爆发流行现场调查)及病人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资料。现将会议讨论的有关肾综 相似文献
13.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5,(6)
本文报告在一次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美国居民中有朝鲜出血热汉坦病毒抗体存在。1976~1982年间,作者从1,035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采集了双份(急性期和恢复期)和单份(恢复期)血清及664名健康献血员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其抗汉坦病毒抗体。同时,对荧光抗体阳性血清,采用蚀斑减少试验检测汉坦病毒中和抗体。结果:1,035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有7例检出抗汉坦病毒荧光抗体,滴度为32至64。664名献血员中6例抗汉坦病毒荧光抗体阳 相似文献
14.
<正> 经安散省人民政府批准,对我省1983年优秀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进行了奖励。其中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四等奖五项。现将部分成果内容简介如下: 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研究为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毒蛇咬伤病人,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避免后遗症,多年来国内外进行了蛇伤蛇种诊断研究,但迄今尚无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1981年,安徽中医学院等单位创用天然胶乳凝集抑制试验,获得蛇伤蛇种快速诊断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省于1957年发现此病以来,在EHF的防治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近年来我省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原名:《中医临床与保健》)创刊地1988年,它的诞生填补了我省中医药学术刊物的空白.为广大中医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园地。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季刊)1988~1993年共20期的载文及引文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我省中医临床与保健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专业人员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情报来源和核心期刊,供读者,作者、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5,(6)
作者检测了由朝鲜黑线姬鼠分离的汉坦病毒(HV)76-118株和日本大鼠分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B-1株的多肽组成,以及对大鼠免疫反应的差异性。应用(~(35)S)蛋氨酸或(~(3)H)甘露糖标记病毒,经免疫沉淀试验,对 HFRS 病毒B-1株感染的 VeroE-6细胞提取物用 HV76-118株抗血清检查,只测到一种主要多肽,分子量约50K。而用 HFRS 病毒 B-1株抗血清测定,则有74K(糖基化)、57K(糖基化)和50K 三种主要的多肽。另外,在 HV76-118株感染的细胞提取物中,用两者抗血清可测 相似文献
18.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6,(1)
除乳鼠动物模型外,汉坦病毒感染细胞既不产生细胞病变,也不引起动物发病,因此常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测定病毒抗原来确定其感染性。由于IFA法只能定性,且流行性肾病(NE)患者血清与汉坦病毒有交叉反应,因而作者采用琼脂糖复盖 相似文献
19.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3)
本文报道了比利时大学校园内饲养实验大鼠的工作人员中发生3例急性肾衰竭,首次证实是由实验大鼠携带类汉坦病毒传播所引起。作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法检测患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大鼠及其他实验动物血清中汉坦病毒抗体,并用蚀斑减少中和(PRN)试验进一步证实其特异性;另 相似文献
20.
许百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5,(2)
非洲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尚未见报道,也未获得非洲人和动物由汉坦病毒或相关病毒(HFRS 病原因子)引起感染的任何血清学证据。作者在以往4年对病毒性出血热进行研究时,为检测病毒性出血热抗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