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59篇
  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索建立转突变型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双荧光融合基因(CFP-54 bp-YFP-C99)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可行性和基因整合效率.方法 采用显微注射法,将构建的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注入昆明小白鼠的受精卵,获取子代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初步鉴定基因的整合情况,以获得阳性鼠.结果 注射昆明小白鼠受精卵共2202枚,移植1806枚.受体鼠56只,怀孕鼠13只,共生产52只子代鼠,其中存活32只.PCR初步检查整合有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阳性鼠2只,均为活鼠.移植鼠的总怀孕率为23.2%(13/56),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整合效率为3.9%(2/52).结论 显微注射法建立转突变型APP双荧光融合基因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是可行的,但转基因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52.
图像是信息含量最为丰富的信息载体,图像最基本的特征是边缘,边缘含有大量的信息.如何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更好地理解图像所需表达的内容,是图像处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图像的边缘检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重要的内容,准确可靠的边缘检测方法对图像处理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为髋关节终末期病变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随着THR病例的增多,髋关节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日益多见。目前,在我国多使用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假体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髓腔的不匹配成为术后人工关节松动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应用不同的参数描述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特点,并对假体柄外形设计进行了改进,以求设计出适合国人的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54.
冠状动脉慢血流为冠心病的早期表现,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肾气渐衰之时,且临床表现多兼有肾虚症状,故本病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肾阴肾阳的不足,通过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而产生淤血、痰浊,阻滞心脉,发为本病.而痰瘀又可做为新的致病因素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甚或发展成为严重的心肌缺血.故临床上治疗CSF应以补肾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可取得较好疗效.并在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加股骨短缩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1例(11髋)DDH患儿采用开放复位、股骨短缩术加Salter截骨术式治疗。其中男2例,女9例;左侧7例,右侧4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2岁8个月~5岁3个月,平均3.5岁。按Tsnnis系统分级:Ⅲ度2例,Ⅳ度9例。术前患肢缩短1.5~3.5cm,平均2.4cm。结果患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7°~32°。术中股骨截骨长度1.0~2.5cm,平均1.6cm。McKay评分,优7髋,良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结论对2~6岁之间的高脱位DDH患儿,开放复位术中发现复位困难或复位后压应力大时应行股骨截骨短缩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自199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7例。彻底切除假关节部位异常骨组织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钻通骨髓腔.创建新鲜的骨折断端。植骨方法分别为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或自体髂骨移植。固定方法采用髓内钉或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结合石膏及支具外固定。结果随访2-11年,5例骨折最终愈合,此5例中一次手术骨愈合3例,再骨折2例3次。失败2例,其中l例报告植骨Ilizamv外固定失败后,拒绝再治疗。另1例双侧胫腓假关节患儿,随访11年,共行5次髓内针内固定,3次Ilizarov外固定,均失败,患儿已14岁,轮椅生活,拒绝截肢。结论目前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效果仍是不够理想.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外固定或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7.
VEGF在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人胚胎干细胞经拟胚体向神经元分化,分为3组:A组为常规诱导组,B组为常规诱导+VEGF(10ng/mL)作用组,C组为常规诱导+VEGF(10ng/mL)+VEGFR2/Fc嵌合体(10ng/mL)作用组;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各阶段细胞标志物,计算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不同阶段细胞阳性率。结果用RT-PCR分别检测到OCT4、Nestin、MAP2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B组产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免疫荧光法相似。结论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58.
The ef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on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in vitro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were observed. The hESCs lines, TJMU1 and TJMU2, were established and stored by our laboratory, hESCs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al cells through embryonic body formation. In this induction process, hESC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routine induction; group B, routine induction+10 ng/mL VEGF; group C, routine in- duction+10 ng/mL VEGF+10 ng/mL VEGFR2/Fc. OCT4, Nestin and GFAP in each group were de- tected by RT-PCR, and the cells expressing Nestin and GFAP were coun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he percentage of Nestin positive cell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s A and C,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GFAP positive cell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s A and C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 and C (P〉0.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VEGF, via VEGFR2, stimulated the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hESCs in vitro.  相似文献   
59.
60.
选择7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两组1年无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1年生存期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的胆囊收缩、胃排空功能和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早期胃癌行胃部分切除术,在不影响生存期的前提下,获得了较好的生存质量。如可减少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并发症,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