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1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置入支架患者使用盐酸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四联)时,评价泮托拉唑对消化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ACS置入支架治疗的患者266例,随机分入观察组134例,对照组132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泮托拉唑40 mg/d 4~5天,之后改为泮托拉唑片剂40 mg/次,2次/天,服用30天.观察两组间30天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次住院、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状况.结果:观察组134例患者30天内全因死亡5例、再次心肌梗死4例、再次PCI4例和再次住院8例;对照组132例患者分别为8例、6例、5例和13例,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发生.观察组消化道大出血0和总消化道出血事件3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和15例,两组比较观察组消化道大出血和总消化道出血事件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S置入支架治疗的患者,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未见颅内出血发生.静脉注射和口服泮托拉唑并不增加30天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PCI和再次住院发生,同时可以减少30天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特别是消化道大出血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消化道保护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 EnSite3000指引下环肺静脉口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2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或持续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进行在EnSite3000指引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于左房顶线性消融.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完成上述消融线基础上分别于上、下肺静脉间、左房峡部以及上腔静脉与右房连接处和左房峡部连接消融.结果:随访1年1例房颤复发,3例出现房早.主要并发症心脏填塞1例经治疗后已愈.结论:EnSite 三维立体电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房颤的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病窦综合征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触发抑制型起搏模式,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患者采用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模式。比较2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RVOT组的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窄(23.2±2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VA组比较,RVOT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P<0.05,P<0.01)。与术前比较,RVA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RVOT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RVOT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RVA。  相似文献   
24.
正确了解间隔部位隐匿性旁路诊断方法并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鉴别,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射频导管消融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31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右室流出道起搏技术为31例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院内24例,院外7例),重点分析院内24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起搏部位的选择及该方法的具体特点,结果: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安置成功率达100%,起搏阈值稳定,无脱位发生;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束支阻滞时可在右后间隔和右室流出道之间选择出使QRS时限最小的起搏部位,病窦患者自身QRS≤10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较好,当自身QRS≥14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可能欠佳,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起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各自特点,使患者从中取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总成功率为93.7%(15/16),左室IVT为92.6%(13/14),右室IVT100%(2/2),1例消融失败,随访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左室IVT分别起自间隔面13例,前侧游离壁1例。右室IVT流出道2例,左室间侧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面IVT有效靶点处P较QRS波提前18-50ms或心室最早激动点处V波较体表QRS波提前32-58ms其前有AP电位(3例占21.4%),2例右室IVT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1例左室前侧游离壁IVT起搏时仅10导联相同,消融失败。结论:IVT应用RFCA治疗,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左室间隔面的IVT以最早P电位或心室最早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采用起搏标测,应与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完全相同处为成功靶点。  相似文献   
27.
本文报告了五例经皮穿刺气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患者均获成功。对比了他们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瓣口面积和血液动力学变化。自觉症状100%改善,80%杂音消失,20%减轻。瓣口面积扩大60.17%,肺毛嵌楔压下降44.09%,跨瓣压下降33.88%,肺动脉压下降27.5%。并讨论了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手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28.
自1982年K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简称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简称PS)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文献多次报道用PBPV治疗PS其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我们应用PBPV治疗的一例PS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及评估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方法。但CAG属“有创”检查,一定程度上具有导致重大并发症的风险,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心室颤动(VF)为严重并发症之一^[1,2],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本研究总结了在CAG中发生VF的9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维吾尔族器质性心脏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47例维吾尔族器质性心脏病人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3年. 结果6例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病人,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1.5 mg/min缓慢滴注,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的控制室性早搏(92.7%).6例静脉注射胺碘酮病人中窦性心动过缓5例、PR间期延长1例;在41例长期口服维持量的病人中甲状腺功能低下者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QT间期延长22例,但无肺损害发生. 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维吾尔族器质性心脏病人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