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构建pEGFP-IRX1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导至SGC-7901胃癌细胞株,观察IRX1基因转染后蛋白表达与细胞内定位.方法 PCR扩增IRX1全长1443 bp编码序列,将PCR扩增产物连接人pGEM-Teasy载体,经测序确认序列无误后,亚克隆入pEGFP-N1载体,构建pEG-FP-IRX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外源性IRX1基因导入后在胃癌细胞内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 成功构建有绿色荧光蛋白融合的IRX1真核表达载体,外源性IRX1基因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表达成功,在荧光显微镜下IRX1表达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pEGFP-IRX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可在细胞内表达,这将为IRX1在胃癌内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GS mRNA及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FQ-PCR)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GS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97例胃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0例肠化生组织中G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GS 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25.508±5.090 vs 13.001±2.040,P<0.05). 癌组织GS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 26.994,54.929,5.173,均P<0.05),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远处转移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 GS mRNA和蛋白高表达同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 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 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 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39例胃癌新鲜手术标本,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GST-π的表达,用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MTT)法检测原代胃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顺百(CDDP)、丝裂霉素(MMC)和阿霉素(ADM)4种化疗物的体外敏感性,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39例胃癌标本的GST-π表达阳性率为66.7%(26/39),GST-π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明显相关。表达阳性者对CDDP和MMC显示了较强的体外耐药性,但与5-Fu和ADM的体外敏感性无明显相关。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其对CDDP和MMC等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GST-π表达检测结合MTT体外药敏试验对判断化疗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胃癌中MUC1与β-catenin异常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胃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指数等临床病理学关系。方法收集外科胃癌手术切除标本61例,应用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与核分裂指数评价,EnVision两步法行MUC1与β-caten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0%以上肿瘤细胞出现胞浆聚集及细胞核着色被视为异常表达。结果本组胃癌中32例(52.46%)有MUC1异常表达,29例(47.54%)有β-catenin异常表达,MUC1与β-catenin异常表达一致率为73.77%。MUC1异常表达组核分裂指数增加(P=0.027),肿瘤在胃底贲门部相对好发(P=0.068)。MUC1或β-catenin单项异常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学指标无明显关系。MUC1与β-catenin共同异常表达时核分裂指数增高较MUCl单项异常表达以及MUC1与β-catenin无异常表达组更加明显(P=0.004)。结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表明部分胃癌出现Wnt/β-catenin信号通道异常活化。MUC1通过Wnt信号通道辅助活化因子作用促进β-catenin对胃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两者共同异常表达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MUC1与β-catenin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标记。 相似文献
26.
大鼠侧脑室注射细胞因子等对脑损伤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细胞因子和高渗液等致病因素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侧脑室内分别注射TNF—α、10%NaCl、胰脂肪酶、白色念珠菌悬液及大肠埃希菌悬液,注射0.9%NaCl作为对照;以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损害因素对大鼠脑组织的作用。结果:TNF—α、10%NaCl、胰脂肪酶、真菌及细菌悬液均可招致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水肿、核固缩、脑软化、轴突髓鞘板层结构紊乱、髓鞘脱失等病理改变。结论:促炎细胞因子、高渗状态、胰脂肪酶以及真菌和细菌感染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导致脑组织髓鞘、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损伤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氯喹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Balb/c小鼠建立肝脏部分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氯喹组给予氯喹预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肝脏再灌注1、6、24 h后检测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水平,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学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和IL-6 m RNA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TLR4及HMGB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氯喹组再灌注1、6、24 h血清ALT显著下降(P<0.05);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轻(P<0.01);血清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8例胃癌组织中,ICAM-1的阳性表达率为34.5%,其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肝转移及血管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ICAM-1表达阳性率在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P<0.01),淋巴结转移者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随肿瘤TNM分期的增高,ICAM-1的阳性表达率也逐渐下降(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ICAM-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胃癌中同源盒基因IRX1的表达与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之间的关系.方法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IRX1基因启动子区;RT-PCR检测胃癌细胞株及手术切除胃癌组织IRX1基因mRNA表达水平;MSP及BSP法检测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检测去甲基化试剂5-杂氮-2'-脱氧胞苷的干预对胃癌细胞IRX1基因表达的逆转效应.结果 经生物信息学预测IRX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启动子区富含CpG岛;胃癌细胞株及胃癌组织IRX1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下调;MSP及BSP检测显示所有胃癌细胞株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状态;经5-Aza-CdR处理的细胞株IRX1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结论 胃癌中IRX1基因的表达下调与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有一定关系,为探讨IRX1基因作为去甲基化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0.
热休克蛋白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SP90能否成为一项用于评估嗜铬细胞瘤潜在恶性程度的有效分子标记物。方法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BP)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MP)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HSP90的表达情况。恶性组经首次手术确诊后随访28~179月,良性组经首次手术确诊后随访93~264月。结果在MP组中HSP90的阳性表达率为70.59%,明显高于BP组中阳性表达率28.57%,两组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SP90有望成为区分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