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脊髓损伤患者机构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对上海"中途之家"脊髓损伤患者在阳光康复中心参加机构康复训练的档案进行回顾,采集患者人口学和受伤基本特征,以及基本技能、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训练前后评估结果,应用描述性统计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经过45d机构康复训练,来自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的基本技能、家庭和社会应用能力普遍提升,轮椅使用是效果提升最明显的项目。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颈段和胸段损伤的患者比腰段损伤患者康复效果更好;另外,尽管完全性损伤者更严重,但仍可见明显康复效果;研究还发现年龄轻、高学历也是康复效果的正面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短期集中"中途之家"机构康复训练模式的康复训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社区融入问卷的信效度并分析脊髓损伤者的社区融入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在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参加康复训练的脊髓损伤者(145例)。采用社区融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及焦虑量表和自拟调查表收集数据。应用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社区融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各条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55—0.82(除了条目10和11);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总体符合预期;效标效度良好。患者各项活动均以他人做或参与做为主;排除已有工作和退休人群后,18—60岁人群中仅有30.2%表示在积极找工作。工作、学历、家庭收入、受伤年份和严重程度是社区融入的影响因素。家庭和朋友支持对社会融入状况有显著影响。结论:社区融入问卷在脊髓损伤人群中的信效度总体良好,但仍有待完善。脊髓损伤者家庭融入水平相对最低,其次是生产力和社会融入。建议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脊髓损伤者的社区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上海市社区脊髓损伤患者101名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参加康复训练的社区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中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个人基本情况和照顾情况、照顾影响和后果、自评健康状况和健康状况变化。结果 调查了101名主要照顾者,78.2%每天照顾超过12小时,平均照顾9.7年。由于照顾患者,74.3%照顾者健康状况变差,72.3%自己时间受到较大影响,71.3%变得非常节俭,67.3%不得不装修房子或重新安排家具,59.4%的停止工作,84.2%感到有精神压力,65.3%的没有安全感。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与男性相比受到负面影响更多(OR=6.78,P=0.01),且健康状况变差更加普遍(OR=6.86,P<0.01),退休也是照顾者健康状况变差的影响因素(OR=4.98,P=0.04)。结论 上海社区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较大。建议加大对社区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照顾者,特别是女性和退休照顾者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脊髓损伤社区康复需求评估表。方法:基于需要理论、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康复指南》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等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文献归纳、逻辑推理、脊髓损伤者试用、专家论证等方法开展研究与论证。结果: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维度、7个二级维度、25个三级维度共43个评估条目的脊髓损伤社区康复需求评估表,27名试用脊髓损伤者和18位论证专家均表示认同。结论:研制了脊髓损伤社区康复需求评估表,为开展脊髓损伤社区康复需求评估提供了参考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脊髓损伤患者机构康复训练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脊髓损伤患者的档案,采集人口学和损伤基本特征指标,训练前后15个基本技能指标(包括进食、梳洗修饰、洗澡、穿裤子、穿上衣、上厕所、床/椅/轮椅转移、入厕和浴室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和使用轮椅、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绪处理能力指标)、3个家庭应用能力评估指标(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和休闲娱乐)以及5个社会生活应用能力评估指标(轮椅使用、交通工具使用、到达目的地的活动、沟通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结果。共有383例康复训练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入院时年龄为9~71岁(中位数45岁),受伤年龄0~69岁(中位数31岁),从受伤到参加康复训练间隔0~61年(平均11年,中位数5年)。外伤303例(79.3%)。应用因子分析考察数据变量间的内在结构,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为基本生活技能、心理认知、行走和上下楼梯、家庭和社会生活应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受伤到参加机构训练的间隔时间、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受伤水平和受伤原因对5个因子的影响。结果:在康复训练45d后,患者的所有评估指标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1),提升最小的为进食(2.2%),最大的为轮椅实际使用(78.8%);5个因子中家庭应用能力提升最大(54.3%,P0.01),行走和上下楼梯提高幅度最小(10.5%,P0.01)。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参加训练间隔时间越长,相对提高越少(β=-0.101,P0.1);与腰骶段损伤相比,颈段(β=0.273,P0.1)和胸段(β=0.23,P0.1)损伤的患者提高较多。在心理认知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比初中及以下患者提高相对更多(β=0.122,P0.1)。在家庭应用方面,训练间隔是负面影响因素(β=-0.147,P0.1),已婚比未婚康复效果更好(β=0.11,P0.1),外伤患者比非外伤患者改善效果差(β=-0.141,P0.1)。在社会应用方面,已婚和更早参加康复训练都是正面影响因素。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短期参加机构康复训练可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效果与受伤到训练的间隔时间、损伤节段、学历、婚姻状况和教育背景有关。患者早期参加机构康复训练,关注患者的教育等多方面需求,有助于提升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利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对近2年内收治的96例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5例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8.13%,占医院感染的首位。年龄≥60a,机械通气持续时间≥7d,有长期吸烟、饮酒史,患者长时间仰卧位、湿化次数减少、交叉使用的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等是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加强无菌操作及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社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应用间歇导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康复专科护士制订规范间歇导尿方法及实施康复护理提供帮助。方法选择社区2010年9月一2011年12月诊断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76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间歇导尿应用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76例患者中,48.7%排尿方式采用留置导尿;21.6%采用叩击或腹压排尿;5.3%采用间歇导尿。影响间歇导尿应用的主要因素:92.1%担心引发尿路感染;88.2%担心增加尿道损伤概率;82.9%认为留置导尿比间歇导尿经济,长期间歇导尿耗材费用增加;69.7%认为间歇导尿操作麻烦;65.8%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56.6%认为脊髓损伤无法恢复而安于现状;21.1%对腹压排尿的危害不了解。结论康复专科护士应根据影响脊髓损伤者应用间歇导尿的主要因素,制订合适的健康教育和间歇导尿操作规范,提高患者正确应用间歇导尿的认知状态,有利于患者正确使用间歇导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 目的 通过对社区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者应用间隙导尿(IC)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康复专科护士制订IC规范及实施康复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上海社区脊髓损伤康复的“中途之家”SCI神经源性膀胱者76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IC应用情况和IC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48.7%排尿方式应用留置导尿;21.6%采用叩击或腹压排尿;5.3%应用IC。影响IC应用的主要因素:92.1%SCI者担心引发尿路感染;88.2%SCI者担心增加尿道损伤几率;82.9%SCI者认为留置导尿比间隙导尿经济,长期IC耗材费用增加;69.7%SCI者认为IC操作麻烦;65.8%SCI者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56.6%SCI者认为SCI无法恢复而安于现状;21.1%SCI者对腹压排尿的危害不了解等。结论 康复专科护士根据影响SCI者应用IC的主要因素,制订适合SCI者的健康教育和IC操作规范,提高SCI神经源性膀胱者正确应用IC的认知状态,有利于SCI者正确使用IC,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SCI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常突发,不可预测,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引发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幸存者将长期饱受残疾相关的躯体功能缺失和心理功能失调带来的困扰。损伤多发于青壮年,对伤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影响巨大。相对其他创伤群体,脊髓损伤患者病理性心理问题罹患率高。有报道,SCI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基础疾病、血压、生化指标、神经心理学特点、经济支持等方面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发现相关度较高的一些因素,对今后的卒中后抑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养志康复医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卒中后患者,在排除严重言语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后,根据DSM-Ⅳ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及MADR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生化检查及访谈评估。分析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上述各项指标方面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回顾两组患者,在卒中次数(OR=2.862)、TIA发作(OR=2.596)、高血压(OR=2.528)、急性起病(OR=4.678)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简易认知功能检查及自理能力、社会活动功能及物体命名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更多地取决于血管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同时既往卒中发生及TIA发作对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同样不利,认知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