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目的 研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变化,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浅低温不停跳组)与对照组(中度低温停跳组),每组20例,于6个时点采取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NT-proBNP水平在术后2 h无明显升高(P>0.05),在术后6 h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在术后6 h、24 h、48 h、72 h,停跳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不停跳组(P<0.05).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减轻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损伤,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胸段食管异物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胸段食管异物患者11例,其中2例单纯食管异物行食管壁切开取出异物;合并食管穿孔、纵隔感染者9例,其中一期修补食管穿孔8例,食管无法修补者行食管内T管引流1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食管胸膜瘘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8例恢复顺利。结论食管异物应尽早取出,对于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肺动脉钙敏感受体(CaSR)、血浆硫化氢(H2S)、肺动脉内皮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实验组行左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均喂养35 d。比较两组大鼠肺动脉压力( mPAP )、右心室肥厚指数、血浆H2 S、肺动脉内皮细胞ROS水平和肺动脉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mPAP、肺动脉内皮细胞ROS水平及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动脉CaS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血浆H2 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肺高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和内皮细胞ROS对细胞的损伤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 S的产生而共同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凋亡调控基因hTERT mRNA在食管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检测52例食管癌组织、30例癌旁食管组织(距离肿瘤至少5 cm)和7例非食管癌黏膜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TERT mRNA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食管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食管癌组织(P<0.05),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癌旁食管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hTERT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是早期事件,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可能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1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再次体外循环发生率为2.56%(19/741),其发生原因有出血8例,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遗漏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各1例,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各1例。再次体外循环后4例死亡,剩余15例中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12例,占63%,总病死率37%。结论:出血、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是再次体外循环的主要原因;准确判断病因、及时再次行体外循环及精湛的技术是应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肺动静脉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13例肺动静脉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11例经胸部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确诊,2例经肺动脉造影确诊;手术治疗12例,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2例,手术后症状消失或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1例弥漫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 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是肺动静脉瘘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对于局限性病变外科手术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60岁以上65例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33例,年龄60~78 (63.1±4.1)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停跳手术19例,不停跳手术46例.其中MVR 29例,AVR 18例,DVR 18例,同期TVP 23例,左房血栓清除8例,共置入瓣膜83枚,机械瓣50枚,生物瓣33 枚,转机时间51~305(105.2±48.7)min,阻断24~160(72.3±29.6)min,住院时间7~109(33.5±17.7)d.结果 术中死亡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5例,早期死亡率10.77%.放弃治疗6例(未随访),术后并发症13例,呼吸功能不全5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精神症状1例.随访6 ~77 个月,随访50例,院外死亡3例.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改善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良好心肌保护,术后加强监护,对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检测钙敏感受体(CaSR)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水平及血浆中H2S含量,阐明两者在PH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H组,对照组大鼠行单纯开胸,PH组大鼠行左肺切除手术。饲养35 d后,应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检测右心室/ 体质量(RV/ BW) 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 比值,光学显微镜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2S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H组大鼠PAMP、RV/ BW及RV/ (LV + S) 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PH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组大鼠血浆中H2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大鼠肺动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H2S含量呈负相关(r=-0.931,P<0.05)。结论:高肺血流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S的产生参与PH的形成。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结果:51例痊愈出院,6例死亡,病死率为10.5%,2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于术后无法控制的败血症,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2例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5.1年,4例再发感染,占7%,1例出现瓣周漏,占2.3%,1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占2.3%。随访期间10例死亡,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0.9%、70.1%。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良好的技术及心肌保护方法、内外科联合治疗有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30.
冯旭  林辉  何巍  郑宝石  覃家锦 《广西医学》2001,23(6):1333-1336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方法对体外循环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 (浅低温逆行灌注心不停跳组 )与对照组 (中度低温心停跳组 ) ,每组 8只。体外循环 (CPB) 15 0分钟。于 6个时点采静脉血 ,检测血浆心钠素 (ANP)。结果 :两组CPB期间ANP及CGRP与CPB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实验组ANP较对照组升高快 ,ANP在再灌注 30分钟达峰值 ,实验组与对照组ANP在CPB中各时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NP可作为CPB过程中检测心肌保护效果的敏感指标 ;心脏不停跳法有利于ANP的合成和释放 ,具有较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