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裴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9-60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11月10日0:00-24:00全部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3.66%;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20例、皮肤与软组织4例、泌尿道3例;抗菌药物使用率51.27%;其中一联用药占71.11%、二联用药占25.96%;年龄、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等是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偏高,使用抗菌药物共32种.结论 现患率调查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可以基本反映医院感染情况,提示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预防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牙体缺损对根管治疗后离体下颌磨牙折裂特点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冠根完整的离体下颌磨牙55颗,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照分类设计制备牙体缺损,全部牙齿完成根管治疗后用树脂恢复牙冠形态,环氧树脂包埋,沿牙体长轴方向施压至牙冠折裂,记录折裂载荷值及折裂模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的折裂载荷随牙体轴壁缺损数量的增多而下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试件折裂载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4,P〈0.001)。缺损两轴壁时,近中-牙合面-远中洞形组出现可修复性折裂的比例最高。各组折裂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牙体缺损轴壁数对折裂载荷和折裂模式均产生影响,缺损轴壁数越多,折裂载荷越低,折裂后可再修复的比例越高,舌侧牙体折裂风险较颊侧牙体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与分析医院近年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2007~2010年检出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加,最常出现在痰标本中,占71.29%;主要分布在ICU(33.33%)、神经外科(19.02%)、呼吸内科(10.84%)、骨科(9.00%)等;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表现为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分布在ICU,占43.82%,其次,是神经外科占19.48%;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16.67%);其他依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43.10%);米诺环素(44.4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合理用药,注意消毒隔离,控制耐药菌株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临床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VA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7年7月-2009年6月确诊的VAP患者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87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VAP 83例,VAP发生率为44.38%;共分离出165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51%;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20.61%,真菌占7.88%;位于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存在严重的耐药现象,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治疗VAP. 相似文献
15.
16.
创伤性湿肺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X线、CT胸部检查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证实的创伤性湿肺43例,全部病例行胸部X线及CT检查。结果创伤性湿肺多出现于伤侧或双侧中下肺野,表现为问质型18例,节段实变型9例,弥漫实变型7例,云雾型9例。结论对临床疑为创伤性湿肺患者胸部常规X线检查是最重要的影像技术,而对于探测和判定早期创伤性湿肺,CT具有更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正常与单侧唇裂口轮匝肌和上唇血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婴儿单侧唇裂功能性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例正常成人新鲜头颈标本,在下颌下缘面动脉远心端内注入红色乳胶。5例正常婴儿、6例单侧唇(腭)裂婴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从皮肤面和粘膜面解剖上唇口轮匝肌,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口轮匝肌的形态及血管的分布。结果:口轮匝肌分深浅二层。深层肌肉呈水平方向,起自一侧口角的皮肤和粘膜,走向另一侧口角。浅层由上下两束肌纤维组成。单侧完全性唇裂标本显示患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止于红唇由厚转薄处。而浅层肌肉不仅中断,其附丽点亦发生错位,造成鼻小柱、鼻翼畸形。健侧深层肌肉在裂隙处中断,浅层肌纤维均附于鼻小柱基部,造成鼻小柱向健侧偏斜。正常上唇动脉起始部和走行都较恒定,本组未见解剖异常。唇裂标本显示,一侧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成弓,还造成异常走行。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功能性修复,患侧皮下剥离要达到鼻翼外侧,把扭曲错位的浅层肌组织从鼻翼基部及鼻翼外侧的骨膜上进行分离,并按解剖形态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18.
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正常婴儿新鲜头颈标本5例、婴儿单侧完全性腭裂新鲜标本2例、婴儿双侧完全性腭裂标本1例.采用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腭帆提肌和腭升动脉的走向.在2例新鲜腭裂标本的软腭区摹拟该术式进行解剖.结果腭帆提肌至翼钩的距离为 (4.5± 1.6)mm,此处肌宽为(8.0 ±1.8)mm.软腭部Z瓣的角度取 60°~70°,臂切口长度根据裂隙大小取中轴长的1/2或2/3.临床手术35 例,有11例术后来院复查.经语音耳测评定,优良率达90.8%.结论软腭部反向双Z瓣腭裂修复术式设计合理,操作得当,不会损伤腭帆提肌、血管主干和神经.能有效地重建腭部肌肉的解剖结构,延长和后退软腭,又可避免直线疤痕.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