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初步研究小苦苣菜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类型。方法:采用系统预实验对小苦苣菜的水提液、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结果:小苦苣菜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多糖、苷类、皂苷、鞣质、有机酸、黄酮、蒽醌、酚、内酯、香豆素、甾体化合物、萜类、生物碱和挥发油等。结论:实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小苦苣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考察麻黄与甘草酸碱对药在麻杏石甘汤中配伍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提取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麻黄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麻黄碱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样品液中麻黄碱变化不明显,全方中甘草酸提取量较单味药及对药提取药液降低.结论:酸碱对药麻黄、甘草在配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基本不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23.
酸碱对药所含酸碱性成分共煎形成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麻黄碱与甘草酸在煎煮条件下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方法:采用X-射线光谱仪测定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结合能,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各反应产物的基态电荷分布情况.结果:4对化合物中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的结合能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酸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中特征性原子有较高正电荷,碱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中特征性原子有较高负电荷.结论:4对化合物中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结合形成复合物.麻黄碱与甘草酸未形成复合物.  相似文献   
24.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酪醇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直接测定。YWG-C18色谱柱(4.6mm×250mm,10μm);流动相为甲醇-0.125%冰醋酸溶液(10︰9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5nm。结果原儿茶酸在0.08~0.56μg内呈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83995X-10368,r=0.9995;原儿茶醛在0.01~0.07μg内呈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11202X-35323,r=0.9998;酪醇在0.42~2.94μg内呈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39922X-32003,r=0.9996。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10月份最高,原儿茶醛和酪醇的含量4月份最高。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酪醇多种成分的同时测定;适用于紫丁香叶的质量控制。结果表明紫丁香叶以10月份或4~5月份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25.
以往的研究虽然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衰老的理论或学说,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基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衰老说,根据有关光周期信号和Melatonin(MT)化学周期信号相互转导的研究结果,综合已有的衰老理论,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生命衰老的光-MT生物信号转导周期网络(PeriodNetworkofLight-MTBiosignalTransduction,PNLMBT)理论。在机体的不同水平,存在着一个由太阳光周期信号启动并与其相谐振的PNLMBT。该网络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及其状态是决定生命非自然衰老的根本动因和机制。这一理论不仅能将已有的各种生命非自然衰老的理论或学说统一起来,对生命的非自然老化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而且可以为人们寻找延缓衰老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观察了中医补肾方药(杞蓉益精颗粒)对小鼠光-MT生物信号转导周期的“调谐”作用。这一实验结果为PNLMBT理论提供了初步的实验支持,也为进行“调谐”PNLMBT运行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和B含量的HPLC-DAD-ELSD方法。方法:采用Grace BravaC18-BDS(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检测波长为335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漂移管温度为100℃,载气流速为2.9 L.min-1,柱温为25℃,。结果: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和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9.40~594.0μg.mL-1(r=0.9996),49.50~900.0μg.mL-1(r=0.9998),20.36~407.2μg.mL-1(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6.9%(RSD=1.8%),101.2%(RSD=2.5%),100.3%(RSD=2.9%)。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实现多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为酸枣仁的全面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离纯化粉防己中的轮环藤酚碱。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粉防己总生物碱,利用酸溶碱沉法、正丁醇萃取法分离其水溶性生物碱;采用TLC、HPLC法跟踪鉴定生物碱;采用中性氧化铝柱层析色谱,分离水溶性生物碱,合并相同组分并重结晶;利用HPLC、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纯化所得轮环藤酚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粉防己中的轮环藤酚碱主要分布于正丁醇萃取部位的二氯甲烷-甲醇10:1、10:2洗脱部位中,HPLC纯度为98.17%;该析晶物紫外光谱存在轮环藤酚碱苯环的E、B带吸收峰,其分子离子峰m/z 342[M+H]+与轮环藤酚碱分子式C20H24NO4一致;该析晶物的1HNMR及13CNMR化学位移特征与文献中轮环藤酚碱结构信息一致。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粉防己药材中轮环藤酚碱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青蒿等鲜干品组方及不同制法对六神曲中脂肪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六神曲发酵工艺优化及青蒿等鲜干品可能的入药机制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拆方研究,制备6组六神曲样品,第1组为基本组(面粉、赤小豆、苦杏仁),第2~3组为鲜品组(基本组+鲜品榨汁、煎汁),第4~6组为干品组(基本组+干品1/3量煎汁,全量煎汁,1/3量粉碎拌料)。各组分别在28,33℃条件下自然发酵,保持湿度70%~80%,发酵时间10 d,逐日动态取样,置于40℃下干燥后待测。动态测定不同温度下各组发酵样品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力。结果:六神曲样品在28℃条件下发酵并不充分;在33℃条件下发酵,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在第3~4天达到峰值,基本组与2个鲜品组消化酶活力均明显高于干品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基本组与鲜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以脂肪酶、淀粉酶活力为检测指标,六神曲33℃发酵优于28℃发酵,青蒿等鲜品入药优于干品入药,鲜品煎汁组优于鲜品榨汁组;六神曲发酵时间以3~5 d为宜。  相似文献   
29.
目的:优选养肺苦荞茶的最佳水提取工艺并建立同时测定成品中柚皮苷与芦丁含量测定方法,为该保健茶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方法:以干膏得率与柚皮苷的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养肺苦荞茶提取工艺的影响,综合评价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HPLC测定养肺苦荞茶中柚皮苷与芦丁的含量。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A为10%~12%;10~15 min,A为12%~17%,15~25 min,A为17%;25~35 min,A为17%~20%;35~37 min,A为20%~24%;37~40 min,A为24%~10%;40~45 min,A为10%~10%;)流速1.0 m L·min~(-1),芦丁检测波长257 nm,柚皮苷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 h;干膏得率28.75%,柚皮苷转移率32.81%;养肺苦荞茶所含芦丁含量为0.64 mg/g;柚皮苷含量为17.28 mg/g。结论:建立的HPLC检测成品中柚皮苷与芦丁含量方法准确可靠,优化出的提取工艺稳定,简便可行,可为养肺苦荞茶的制备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葛根为一种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应用历史悠久。葛根素是从葛根中提取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现已制成片剂、注射剂,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用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并发症、慢性咽炎、眼部疾病、脑梗死、帕金森综合征、耳聋等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