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70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17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老年人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治疗效果也不满意。当前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AMD发病的危险性和阻止AMD进程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对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AM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2.
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中C-反应蛋白(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随即分组,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20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20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血清中CRP和HbA1C含量,并分析各组变化。结果 T2DM患者CRP和HbA1C随着DR的病变程度逐步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之间成正相关。结论 CRP和HbA1C是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能预测DR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筛选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最适合成瘤的硫唑嘌呤(AZA)浓度.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照AZA浓度的不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2.6 mg/kg AZA组(B组)、2.2 mg/kg AZA组(C组)、1.8 mg/kg AZA组(D组)、1.4 mg/kg AZA组(E组),每组8只.A组每天灌服2 mL生理盐水,B、C、D、E组每天灌服相应浓度的AZA生理盐水液2 mL.第30天后进行SD大鼠皮下移植Mia PACAⅡ胰腺癌细胞悬液,通过检测大鼠血浆CA24-2和制作胰腺组织病理切片的方法来判断其是否成瘤.结果 接种胰腺癌细胞后的第15、20、25、30天,各造模组大鼠血中的CA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男性抑郁症患者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共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年龄26~50岁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同时对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组以及抑郁症与ED共病组及非共病组IIEF-5、HAMD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并对抑郁症与ED的共病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率为78.3%,主要为轻度ED;②双相抑郁患者与ED共病率以及IIEF-5与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患者;③21~30,31~40,41~50岁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其与ED共病率分别为65.5%、85.7%、85.0%,三者共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服用SSRI类药物及米氮平的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率分别为77.5%及78.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⑤HAMD评分>17患者组的IIEF-5评分及与ED共病率均显著高于HAMD评分≤17患者组;⑥抑郁症与ED共病组HAMD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非共病组;⑦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AMD评分及体重指数为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抑郁症患者与ED的共病率高,抑郁程度重及体重指数高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与ED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66.
【摘要】 目的 研究非血缘双份脐血移植(DUCBT)的植入规律及植入动力学。方法 选择接受DUCBT的血液病患者29例,采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结合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方法对供受者16个特异性等位基因进行定量分析,了解造血细胞嵌合体动态变化,判断植入情况,研究DUCBT植入规律。同时,通过对两份脐血复苏后有核细胞总数(TNC)、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和NK细胞数、冷冻前集落形成单位(CFU)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进行分析,研究植入份脐血的植入动力学和植入份脐血的特点。结果 29例患者中,23例获得植入,其中22例为单份脐血的优势植入,1例为两份脐血的均势植入。22例单份脐血优势植入者中,20例移植后14 d、另2例移植后21d STR-PCR检测呈100 %单份脐血嵌合体;6例未获得植入的患者,移植后14 d STR-PCR显示2例呈双份脐血嵌合体,4例呈双份脐血或单份脐血与受者混合嵌合体,移植后21 d外周血和移植后30 d骨髓均呈100 %受者嵌合体。DUCBT后7 d STR-PCR检测结果与是否植入不一致(kappa=0.112,P=0.198),14、21 d外周血和30 d骨髓标本均一致(kappa=0.811,P=0.001;kappa=0.900,P=0.001;kappa=0.900,P=0.001)。DUCBT获得植入患者植入份与非植入份脐血相比,复苏后TNC、复苏后CD+34细胞数、冷冻前CFU、冷冻前CFU-GM、复苏后CD+3细胞数、复苏后NK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83、0.455、0.615、0.534、0.114、0.463)。结论 采用STR-PCR技术检测供受者16个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确定DUCBT后的植入状态是敏感和特异的,DUCBT后14 d可作为确定脐血是否植入的时间。DUCBT中优势植入份脐血的特点仍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0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和活检组,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及疗效,包括化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切除组的ORR、2年OS率、2年PFS率与活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R:63.2%
对PCNSL患者,接受活检和切除的疗效相当,但与切除相比,活检的安全性较好,且住院费用更少。
68.
目的:探讨8色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对282例初治缓解的AML患者进行MRD动态监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复发的MRD阈值,分析患者从出现MRD+到临床复发的时间,比较不同MRD变化情况的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差异,对影响MR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OC曲线确定预测复发的MFC-MRD阈值为0.105%,MRD+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MRD-患者[52.45%(75/143例) vs 35.97%(50/139例),P=0.005]。MRD持续阳性组和阴性转阳性组患者比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在出现MRD+后更早出现复发(P<0.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RD持续阳性组患者的OS、RFS时间较持续阴性组、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明显缩短(P<0.005)。MRD阴性转阳性组与持续阳...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硼替佐米(bortezomibin,BOR)及联合用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不同免疫表型细胞群细胞凋亡及钙网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寻找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治疗方法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例初治AML患者外周血,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群、CD34~+CD38~-细胞群。用去甲氧柔红霉素和硼替佐米,以指定浓度和时间分别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初发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CD34~+CD38~+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表面钙网蛋白的表达,分析两种药物对凋亡率及免疫原性(钙网蛋白表达率)的影响。结果单药处理组间各细胞群凋亡率和钙网蛋白表达率无明显差别,明显低于联合处理组,高于空白组。去甲氧柔红霉素单药组、蛋白酶体抑制剂单药组及两药联合各处理组内CD34~+CD38~+细胞凋亡率均高于CD34~+CD38~-细胞凋亡率[(45.97±7.85)%对(20.81±1.87)%,P=0.007;(44.16±6.83)%对(21.93±4.74)%,P=0.010;(65.63±7.92)%对(41.69±3.85)%,P=0.009],钙网蛋白表达率也有同样表现[(25.31±2.73)%对(4.40±1.17)%,P0.001;(24.27±4.20)%对(4.27±0.49)%,P=0.010;(42.13±6.06)%对(22.06±2.13)%,P=0.006]。结论去甲氧柔红霉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均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凋亡细胞表面钙网蛋白表达,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CD34+CD38+细胞比CD34+CD38-细胞更易诱导凋亡及表达钙网蛋白。 相似文献
70.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优缺点。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治疗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24例,Ⅴ型9例。既往病史:高血压31例,糖尿病10例,重度骨质疏松症12例,房颤5例,肺心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34例,内固定3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Harris评分。结果: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关节置换组分别为(320±20)ml和(200±25)ml,内固定组分别为(350±30)ml和(250±3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85.0±6.4高于内固定组72.0±3.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预期生存期短,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较内固定术可以及早及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有效降低内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早期疗效好,是一种可以补充的治疗方式,符合快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论,但不应扩大适应证,同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