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分析成人(非孕妇)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20年4月华西医院收治的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成人(非孕妇)患者5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症状、基础疾病和预后等临床资料,以及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  相似文献   
102.
103.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2015年10月5日行走时摔伤致右大腿肿痛、畸形,活动受限3 h急诊入院。体检:右大腿中上段外侧见一长约20.0 cm纵行手术切口瘢痕,愈合良好,未见窦道。右大腿中段肿胀、畸形,未见皮下瘀癍,未见皮肤破溃及张力性水泡,皮温正常,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及反常活动,环形及纵向叩击痛阳性,右髋、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活动时伤处疼痛不适感加重,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梢血运好,足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并探讨三者与冠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相似文献   
106.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周围骨折的一个特殊类型,大多数学者将这一骨折定义为,发生于小转子至股骨干峡部之间的骨折,约占所有髋部骨折的10%-30%.患者年龄呈双峰分布、损伤机制不同.老年患者大多由低速损伤引起,而年轻病人多因车祸等高能创伤所致。治疗上对于恢复下肢的长度、纠正旋转畸形和改善股骨头颈的成角畸形,以恢复足够的外展肌群的张力和肌力,对恢复行走能力非常重要。股骨转子下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内固定选择、手术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3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29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收集其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前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尖顶距(TAD)、断端正位对位差、侧位对位差、髓内钉顶点位置和外侧壁分型。同时记录患者的Singh指数和AO/OTA分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易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291例中49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单因素分析显示:外侧壁厚度、TAD、外侧壁分型和AO/OTA分型与内固定失败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断端正侧位对位差、髓内钉顶点位置和Singh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AD、外侧壁分型和骨折稳定性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AD过大,脆弱的外侧壁及不稳定骨折是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需谨慎使用,使用后需延缓下地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60例,MECT前和第2、4、8次MECT后检测血清BDNF浓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结果 (1)病例组第2、4、8次MECT后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MECT前(P<0.05);(2)病例组治疗前BDNF水平、治疗前与第8次治疗后BDNF变化值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次MECT后BDNF水平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第8次MECT后HAMD评分与BDNF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BDNF可能是TRD患者MECT疗效是否缓解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左琼  邬祖霞  王兴兵 《安徽医药》2015,19(10):2035-2036
目的:探讨比较经皮穿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完全性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短期临床护理与应用。方法中、短期回顾性分析血液科化疗患者158例,其中行 PICC 置管113例及 VAP 45例,分别统计两组Karnofsky 分以及非计划拔管例数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VAP 组患者自我护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 PICC 组(P >0.05),而 PICC 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则明显多于 VAP 组患者(P <0.05);6个月以内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无明显差异(P >0.05),而之后则 PICC 组则明显多于 VAP 组(P <0.05)。结论VAP 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 PICC,且留置时间长,可以作为中、长期静脉化疗患者采用,但短期内 PICC 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