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79篇 |
药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4例(16只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与24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2.
球形晶体-短指综合症又叫圆型晶体-短型综合症,现将我院所见1例叙述如下,以供参考。张某女 12岁。1983年12月6日因双眼逐渐看不清东西8个月而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健康,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比同年人稍矮小,体格健壮,颈短,指、趾不短,智力佳。有一兄一姐,姐外形与患者相似,但视力、智力均好,无病态。患者为第4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从小手抓东西不紧。体检:身体矮,健壮结实。身高119.5cm,体重23kg,胸围61cm。上肢从肩峰到中指尖长46cm。手长10cm,中指氏5.5cm,智力佳,四肢运动好,但关节运动少,行动迟缓。眼部情况:远视力:右眼,光感消失;左眼,手动/5cm。双眼睑(-),泪器(-),眼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改良的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被诊断为青少年型青光眼的27例43眼患者施行改良的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记录患者的性别、接受该手术治疗时的年龄、是否有青光眼家族史、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眼压及其它手术情况.记录具体手术步骤及术中术后是否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果:改良的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术后2a的成功率为74%,术前平均眼压为35.38±7 15mmHg.2a后,患者平均眼压16.50±2.52mmHg,眼压下降值为18.88mmHg(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长期随访的数据显示改良的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结合其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该手术有望成为青少年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84.
1背景眼外滤过手术一直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而其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有效和安全的抗瘢痕药物是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HCPT对结膜下滤过泡的抗增生作用及其最佳剂量。方法12~16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作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丝裂霉素C(MMC)组、0.3g/LHCPT组及1.0g/LHCPT组,每组10只,均取右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在不同组兔眼巩膜表面及巩膜瓣下分别放置含生理盐水、0.3g/LMMC、0.3g/LHCPT及1.0g/LHCPT的棉片5min。于术后l、4、7、14、21、28d用Icare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滤过泡情况以评价各种药物的疗效,球结膜、角膜、前房炎症反应、虹膜周边切口及晶状体混浊情况,加前置镜后观察视网膜情况,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于术后7、14、28d分别处死3、3、4只动物,取术眼5mm×5mm手术区组织,包括球结膜、结膜下组织及巩膜,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三重染色,比较各种药物的抗纤维组织增生效果。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各组兔术眼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结果各组伺实验兔术眼的眼压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0.79,P=0.00;F时间=85.34,P=0.00;F交互作用=2.13,P=0.01),其中MMC组和1.0g/LHCPT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和0.3g/LHCPT组仅能分别维持低眼压至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术后生理盐水组、MMC组、0.3g/LHCPT组及1.0g/LHCPT组术眼滤过泡存活时间分别为(11.3±2.8)、(19.5±2.4)、(13.3±2.2)和(2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11.92,P〈0.01),1.0g/LHCPT组术眼滤过泡存活时间较其他组明显延长。术后7d内,各组术眼滤过泡面积和高度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14、28d,生理盐水组和0.3g/LHCPT组较1.0g/LHCPT组与MMC组的滤过泡面积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表明,MMC组与1.0g/LHCPT组术区组织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膜下组织中纤维细胞增生量下降,胶原纤维染色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局部应用1.0g/LHCPT能抑制术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胶原纤维的增生,有效降低眼压,且功能性滤过泡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85.
背景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可能诱发敏感个体的眼压升高,研究证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可能影响房水的产生,这种机制是否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目的检测11β-HSDl及GR、MR在兔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16周龄新西兰白兔1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8只。实验组兔隔日在固定时间及固定地点于左眼球结膜下注射质量分数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1ml),注射次日用质量分数0.5%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3次。每次注射后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3次以预防感染,持续2个月;对照组兔以同法注射等容积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兔眼压升高至18mmHg(1mmHg=0.133kPa)以上并能持续1周者为造模成功。实验组注射5周后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实验兔,分离模型眼睫状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11β-HSD1蛋白在兔模型眼睫状体中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定量检测11β-HSDlmRNA、GRmRNA及MRmRNA在实验组兔模型眼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对照组兔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采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联合点眼后前2周眼压无明显升高,第1周与第2周问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69,P〉0.05);第3、4、5周眼压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535、20.353、28.681,P〈0.01),第5周时达(18.87±0.77)mmHg。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11β—HSDl蛋白在睫状体中呈阳性表达,位于非色素上皮细胞,但模型眼11β—HSDl的阳性染色强度明显弱于对照组。RT—PCR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兔模型眼睫状体中MRmRNA、GRmRNA及11β-HSDl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GADPH为内参)分别为2.22±0.78、0.64±0.11、0.47±0.16,而对照组分别为0.94±0.27、1.88±0.74、2.68±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04;t=5.170,P=0.007;t=5.540,P=0.005)。结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病可能与睫状体中MR表达的上调及11β—HSDl和GR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2Kβ1(TGF2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内障患者的血清样本,并以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bFGF,TCF2β1的含量。结果对照组19例血清样本bFGF含量为(31.25±7.62)ng/L,TGF2β1含量为(0.32±0.04)μg/L;单纯型DR组中17例bF-GF含量为(48.3±6.54)ng/L,TGF2βl含量为(0.41±0.05)μg/L;增生型DR组14例bFGF含量为(61.82±10.91)μg/L,TCF2β1含量为(0.77±0.06)μg/L。和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清中bFGF,TGF2β1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并且随着DR病情的进展而增高(P〈0.05);血清中TCF2β1与bFCF之间呈正相关(r=0.379,P〈0.01)。结论TGF2β1,bFGF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并与DR后期新生血管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POAG患者72例(72眼),其中接受小梁切除术(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 surgery,PTS)患者36例,接受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ectomy surgery,NPTS)患者36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家庭支持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及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LVQOL)进行测试,术后3d采用HAMD、HAMA进行测试,术后1个月采用HAMD、HAMA及LVQOL进行测试.结果 PTS和NPTS组患者家庭支持量表总分、术前以及术后3d HAMA和HAMD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PTS组患者HAMA总分高于NP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术后3d两组患者HAMA总分、HAMD总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NPTS组患者HAMD总分较术后3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PTS组患者HAMD总分与术后3d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术后1个月,PTS组患者LVQOL中远视力、移动、光感维度得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调节维度得分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LVQOL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与术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TS组患者调节维度得分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VQOL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与术前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与PTS相比,NPTS治疗POAG术后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有更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以下简称黏管切开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8例(68只眼),分为黏管切开术(A组)33例.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眼压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除2例发 生轻度前房炎症反应(6.0%),1例发生前房积血(3.0%)外,无其他并发症;而B组,术后浅前房7只眼(20.0%),所有患者均有轻度前房炎症反应,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3只眼(8.5%),前房积血2只眼(5.7%),内内障3只眼(8.5%)。手术成功率:A组66.67%(22/33),B组68.5%(24/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组与B组比较,术后眼压更平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其严重程度较轻。因此,A组的安全性明显高于B组,手术成功率相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