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89篇
特种医学   18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成年型皮肌炎的早期主要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病理改变在皮肌炎发病中的表现规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2例光镜下无典型病理改变的皮肌炎病人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微血管改变。结果  2例病人均为成年男性 ,例 1出现严重四肢肌疼痛无力和皮肤损害 6天 ,例 2出现四肢皮肤损害和肌肉疼痛 2个月 ,无肌无力。 2例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显示个别肌纤维坏死和萎缩 ,无炎细胞浸润和束周性肌萎缩 ,可见大量非特异性酯酶深染的小血管。电镜下毛细血管出现坏死和再生 ,内皮细胞内可见管网包涵体。结论 微血管病变是成年型皮肌炎主要病理改变 ,早于束周性肌萎缩和炎细胞浸润 ,应为皮肌炎病理诊断的指标之一 ,特别是此病的早期阶段或轻微病人。  相似文献   
372.
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报道1例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LNCL)的临床和病理结果。方法对1例LNCL病人进行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观察。结果病人2岁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和智力发育倒退,此后出现癫痫发作和视力下降,在7岁4个月死亡。头颅MRI检查发现显著脑萎缩。病理检查显示大脑和小脑皮层的神经元严重脱失,呈海绵样改变,丘脑和纹状体的神经元也受到较严重的累及,小脑分子层出现大量的巨大轴索,残存神经元内充满黄色自发荧光的颗粒沉积物,沉积物也出现在其他躯体细胞内。电镜下沉积物主要由曲线体构成。结论此例病人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符合LNCL的诊断,但小脑分子层出现大量的巨大轴索不同于既往报道,此例是否为一个新的LNCL变异型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73.
目的:检测含癌胚抗原(CEA)的真核表达质粒pWACEA在体外的瞬时表达。方法:用脂质体包裹含CEA的真核表达质粒pWACEA转染MCF7细胞,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A的表达。结果:转染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均为阳性;对照标本未见阳性信号。结论:真核表达质粒pWACEA在体外可表达CEA分子,为进一步建立CEA阳性动物肿瘤细胞模型及研究CEA阳性肿瘤的免疫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4.
目的分析肢带型线粒体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线粒体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8例肢带型线粒体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肌肉病理改变,并进行线粒体DNA(mtDNA)突变分析。结果 8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30岁,病程2~36年,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运动耐力下降,仅1例有双下肢肌痛。血肌酸激酶水平呈轻中度升高。电生理检查结果最示骨骼肌呈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骨骼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存在破碎红纤维(RRF),细胞色素C氧化酶染色可见深染的RRF,也可见阴性的RRF。4例患者存在tRNAleu~(UUR)A3243G突变,1例为tRNAlys A8344G突变,1例同时存在tRNAleu~(UUR)A3276G和ATP酶6编码基因G9196A(D224N)突变,1例为细胞色素b编码基因G15221A(D159N)突变,1例则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的编码基因A9567G(I121V)突变。结论肢带型线粒体肌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肌无力和运动耐力下降。骨骼肌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异质性。mtDNA的tRNA基因可能是家族性肢带型线粒体肌病的热点突变区。  相似文献   
375.
目的:报道4例由编码酶复合体Ⅰ中NADH脱氢酶(ND)亚单位的线粒体基因(mtDNA)突变所导致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及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4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 ~21岁之间,病程在7~ 20年.其中1例为MELAS、3例为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对4例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和mtDNA全长测序检查.结果:骨骼肌病理检查发现1例同时存在破碎红纤维(RRFs)及SDH深染的血管(SSVs),2例仅有SSVs,另1例未见异常.4例患者均携带mtDNA编码的ND基因突变,分别为位于ND3编码区的T10191C(p.S45P)、ND4编码区的A11470C(p.K237N)、ND5编码区的T13046C(p.M237T)点突变以及累及ND5和ND6编码区的单一大片段缺失( 13025-13033:14417-14425),后3种突变均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结论:ND基因突变是导致部分MELAS或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患者的分子病理学基础,这些患者的骨骼肌病理检查常缺乏典型的线粒体脑肌病的病理改变,如RRFs.  相似文献   
376.
脂肪累积肌肉病的病理和肌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肪累积性肌肉病和线粒体脂肪累积性肌肉病的肌肉活检病理改变和肌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3例肌活检确诊患者的肌肉病理改变分为单纯脂肪累积性肌肉病和线粒体-脂肪累积性肌肉病两组,对比两者肌纤维内脂肪沉积的程度以及肌电图改变的差异。结果33.3%为线粒体-脂肪累积性肌肉病,66.7%为单纯脂肪累积性肌肉病。前者肌纤维内脂肪沉积程度显著,7例出现小组样分布的小角状萎缩的肌纤维,后者脂肪沉积的程度相对轻,只有3例患者出现小角状萎缩的肌纤维。在前者81.8%的患者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18.2%为混合性损害、45.5%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在后者59.1%的患者出现肌源性损害、13.6%出现混合或神经源损害、27.3%肌电图正常、22.7%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结论和单纯脂肪累积性肌肉病比较,线粒体-脂肪累积性肌肉病的脂肪滴沉积程度更显著以及更多的患者出现肌纤维萎缩,更易导致骨骼肌的电生理改变以及合并周围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377.
Miyoshi肌病(MM)是一类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远端型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累及下肢远端,以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受累为主,晚期可累及下肢近端肌肉及上臂肌。笔者报道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MM,并复习相关文献,将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78.
98例神经肌肉病的临床、肌电图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肌电图(EMG),肌活检对神经肌肉病的诊断价值。比较EMG,肌活检及初始临床诊断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98例神经肌肉病分成肌病。重症肌无力和运动神经元病3组进行研究。结果 肌病组(80例),68.8%(55/80)肌活检,75%(60/80)EMG呈肌源性损害;重症肌无力组(10例);针极EMG(不包括重视频率电刺激)及肌活检均未显示特异性改变;运动神经元病组(8例),75?/8)肌活检,100%(8/8)EMG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肌活检对肌病明确诊断可提供直接信息。对运动神经元病只能做出神经源性损害结果。缺乏特异性。EMG对神经肌肉病只能做出分类诊断;单纯凭借初始临床资料易导致该类疾病误诊。  相似文献   
379.
第十届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暨黄克维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的主办和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协办下,于2007年10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380.
以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肌肉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杏芝  袁云  秦炯 《中国医刊》2006,41(4):42-44
目的持续的转氨酶升高常被认为是肝脏疾病所致,由于其他系统损伤所导致的转氨酶升高却较少引起重视。我们拟通过对6例以持续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肌肉病患者的回顾,探讨转氨酶升高与隐匿性肌肉病的关系。方法对6例肌肉病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肌肉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4例在幼儿园或学校常规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2例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ALT和AST水平分别为58=760U/L、128~560U/L,被诊断为肝病并接受保肝治疗无效。6例患者来院后均除外了肝脏疾病,4例患者曾有双下肢乏力,四肢肌力略差,2例无异常症状与体征。6例患者血清肌酶水平显著升高(7021-30531U/L),肌电图显示为肌源性损害,其中4例患者行肌肉病理检查。6例患者中5例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为多发性肌炎。结论持续的转氨酶升高可能是隐匿性肌肉病主要或惟一的早期临床表现。详细的病史调查及血清肌酶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应进行肌肉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