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5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最佳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相关资料,根据消融策略分为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组(A组,17例)及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组(B组,19例),对比两组消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B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70.6%和78.9%(P<0.05),A、B组均未发生心包压塞.结论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采取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采取行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策略,可获得较理想安全的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odolog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Methods Thirty-six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group(CPVI group, 17 cases) and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ombined with ablation guided by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group(CPVI+CFAEs group, 19 cases) by two different ablation strategies. Procedure-related parameters,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70.6% of patients in CPVI group and 78.9% of patients in CPVI+CFAEs group were fre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or without any antiarrhythmic drugs (P<0.05). None experienced pericardial tamponade in both group. Conclusions CPVI combinded with ablation guided by CFAE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白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48h内成功进行PCI的NSTE-ACS患者142例。术前充分抗血小板治疗,询问病史,术后12h内行血常规检查。随访1年。根据1年内有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结果把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收缩压、心率、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白细胞升高是NSTE-ACS早期PCI患者1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OR为5.032,95%CI(2.243-9.433),P=0.0012]。结论PCI后白细胞计数是NSTE-ACS早期PCI患者1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国产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和急性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明确诊断STAMI患者在行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发生无复流和急性血栓形成,立即给予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治疗,先以0.4μg·kg^-1·min^-1的剂量在3min内冠状动脉注射,30min后以0.1μg·kg^-1·min^-1的速度静脉泵入维持48h。结果无复流及急性血栓在5min内完全消失,同时经1周的观察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注射联合急诊PCI,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可能成为更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9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1 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 256例(99.76%),桡动脉插管成功1 251例(99.3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6例,单支病变194例,双支病变107例,三支病变2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并发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中发生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生心室颤动病例及其原因。结果1800例(CAG)术发生Vf13例(0.09%),VF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血管病变7例,左主干病变1例。发生VF前冠状动脉压力均下降,随即发生VF。结论VF易发生于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在CAG中要密切注意压力及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 (Af)患者电复律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患有持续性Af的 31例患者实施心脏直流电复律 ,分别于复律前 2h和复律后 4 8h测定血醛固酮及肾素水平。结果 :31例患者中的 2 9例 (94 % )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复律成功患者血醛固酮水平从 (346± 73) pmol/L显著下降到 (171± 36 )pmol/L(P <0 .0 5 ) ,且醛固酮 /肾素比值显著减小 (P <0 .0 5 )。结论 :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血醛固酮水平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终点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双向传导阻滞者 ;③C组 ,15例 ,为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 (1~ 5 μg/min)峡部双向传导阻滞者。对上述 3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下腔静脉至三尖瓣后叶或 (和 )三尖瓣隔叶至冠状窦口的欧氏嵴进行线性消融 ,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AF或峡部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 :4 3例AF患者全部消融成功。A组中有 1例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 ,AF不能被诱发。B组中有 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患者 ,经过对AF线性消融后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亦消失。随访 1~ 6 0个月 ,A组中有 4例复发 ,B组中有 2例复发 ,C组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的峡部是典型AF折返环的一部分 ,RFCA治疗典型AF安全、可靠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典型AF的终点 ,可减少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青年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T波伪改善并T波记忆现象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例 2 8岁男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静息心电图示Ⅰ、aVL、Ⅴ1 ~Ⅴ4 导联的T波倒置 ,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示Ⅰ、aVL、Ⅴ1 ~Ⅴ4 导联的T波直立 ,Ⅴ1 ~Ⅴ4 导联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前降支起始部及中段 2处狭窄 ,分别为 80 %~ 90 %、70 %。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缓解 ,但术后 1周心电图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1月后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考虑该病例有如下特点 :发病年龄轻、T波伪改善及T波记忆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 ,其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技术日臻成熟〔1〕。对于起源于希浦系统的IVT ,常规的方法是在心动过速下消融最提前P电位而获得成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一部分患者采用了术前确定最佳诱发条件 ,以心动过速下最早P电位靶点 ,然后终止心动过速 ,在窦性心律下消融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起源于希浦系统IVT患者共 2 3例 ,男 1 3例 ,女1 0例 ,年龄 1 9~ 61 ( 35± 1 2 )岁 ,其中 3例并发高血压 ,术前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心脏结构正常 ,心电图均呈右束支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房快速起搏对肺静脉口、左右心耳电重构的影响。方法运用快速起搏左心耳的方法建立心房颤动(AF)模型,在起搏前及起搏后的第1,3,5,7d对左、右心耳;左上、左下肺静脉口;右上、右下肺静脉口的有效不应期(ERP)、ERP频率适应性、ERP离散度及心房间的传导时间进行测定。采用S1S2程序刺激,基础起搏周长(PCL)分别为400,300,200ms,S2为200ms,以5ms的步长递减。程序刺激结合Burst刺激对上述心房部位进行AF的诱发,记录AF的发生率。在第8天关闭起搏器,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对起搏停止后即刻;2,4,6,24h的上述各部位的ERP进行测定。结果起搏1d后各个基础起搏周长下各部位的ERP明显缩短,ERP频率适应性降低,ERP离散度增大(P<0.05),而心房间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起搏终止后各部位的ERP逐渐延长,但起搏终止后6hERP与快速起搏前相比仍有明显缩短(P<0.05);24h后ERP基本恢复到起搏前水平,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各部位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P<0.05)。结论快速心房起搏不仅引起心房肌电重构,亦引起肺静脉电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