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5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436篇
耳鼻咽喉   45篇
儿科学   137篇
妇产科学   81篇
基础医学   469篇
口腔科学   181篇
临床医学   1565篇
内科学   1020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202篇
特种医学   409篇
外科学   750篇
综合类   3365篇
预防医学   1307篇
眼科学   204篇
药学   1258篇
  11篇
中国医学   1276篇
肿瘤学   366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575篇
  2011年   679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580篇
  2008年   527篇
  2007年   564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486篇
  2004年   447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79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298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58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51.
对43例腭成形术后语言障碍患者和60例正常构音者的腭咽闭俣功能进行了观察,并借助计算机把鼻咽纤维内窥镜对静止位、/a/、/s/、/m/的图像作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52.
新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放射性药物在胶质瘤患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除了常用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和氨基酸类示踪剂外,仍需开发新型PET示踪剂用于研究脑胶质瘤的其他生物特征,包括灌注、血管生成、缺氧、神经炎症、细胞增殖以及肿瘤侵袭性等。目前这些放射性药物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并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验证,以实现其在胶质瘤诊疗评估中的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153.
背景 已知慢性应激与抑郁发生相关,非稳态负荷(AL)作为评估机体慢性应激反应的综合生理指标可能在抑郁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女性AL水平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产检的630例妊娠早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抑郁分为抑郁组(n=162)和非抑郁组(n=468)。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AL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早期女性AL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630例妊娠早期女性抑郁发生率为25.7%(162/630)。低水平AL(AL<3分)孕妇427例(67.8%),高水平AL(AL≥3分)孕妇203例(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AL是妊娠早期女性抑郁的危险因素[OR=1.651,95%CI(1.096,2.489),P<0.05]。结论 妊娠早期女性AL与抑郁存在正向关联,高水平AL会增加抑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的变化,以阐明该信号转导通路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心衰组和苯那普利干预组。心衰组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累积剂量达 20 mg·kg-1 BW 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苯那普利组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同时给予苯那普利 10 mg·kg-1·d-1。4周后大鼠经颈内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肌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磷脂酶C活性测定采用酶水解同位素底物法。 结果: 心衰组大鼠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左室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基础磷脂酶C活性和GTPγS刺激后磷脂酶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苯那普利组大鼠±dp/dt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高于心衰组(P<0.05),其左室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基础磷脂酶C活性和GTPγS刺激后磷脂酶C活性均显著低于心衰组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力衰竭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活性显著升高,该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在心衰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ACEI类药物苯那普利可部分逆转心衰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155.
磁场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磁场对微循环的作用,利用直径0.7cm、表面磁感强度0.3T的磁片及磁感强度0.1T、转速2500r/min的旋磁机分别作用于受试者左手无名指30min,并记录作用前后微循环改变。结果表明,动、静磁场均可使微血管清晰度、血流速及管径有明显改变,而对管袢数与红细胞聚集没有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加快是磁场改善微循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6.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大鼠Th1/Th2漂移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建立UC-CRC大鼠模型,于第14、16、18周分批处死,观察各组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比较血清、结肠组织中Th2细胞因子IL-4、Th1细胞因子IFN-γ水平及结肠组织中CD4~+IL-4~+占比、CD4~+IFN-γ~+占比、CD4~+IFN-γ~+/CD4~+IL-4~+、MVD,分析MVD与IFN-γ、IL-4、IFN-γ/IL-4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状态逐渐变差,持续2周后好转;模型组结肠细胞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刻血清和组织中IL-4水平、CD4~+IL-4~+占比、MVD较高,IFN-γ水平、CD4~+IFN-γ~+占比、IFN-γ/IL-4、CD4~+IFN-γ~+/CD4~+IL-4~+较低(P0.05);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IL-4水平、CD4~+IL-4~+占比、MVD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P0.05),IFN-γ水平、CD4~+IFN-γ~+占比、IFN-γ/IL-4、CD4~+IFN-γ~+/CD4~+IL-4~+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均不显著(P 0.05);不同时刻MVD与血清及组织中IL-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IFN-γ水平、IFN-γ/IL-4均呈负相关(P0.05)。提示UC-CRC大鼠Th1/Th2平衡向Th2漂移,MVD与Th2细胞因子呈正相关,与Th1细胞因子呈负相关,MVD与Th1/Th2漂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7.
<正> 转移因子(TF)具有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多数化疗药物能抑制免疫功能。TF能否拮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TF、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及TF与MMC或5-Fu合用时对淋转的影响。旨在为TF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8.
研制出一台采用永磁轴承的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该装置包括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采用径向驱动方式;转子包括驱动磁钢和叶轮,电机定子线圈和泵壳组成定子。装置设计采用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永磁轴承。转子的位置测量表明,转子稳定悬浮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较高的转速(大于3250r/min)且流量大于1L/min。用猪血为介质所做的液动力测试表明,当转速达到3500r/min~4000r/min时,血泵输出流量达到4L/min~6L/min,输出压力达到100mmHg。该装置重200g,最大处直径为40mm。  相似文献   
159.
脑电地形图(BEAM)用于帕金森病(PD)的研究罕见报道。由神经毒素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制备的PD动物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人类PD一个最合适、有效的实验工具和手段。本文利用该模型猴进行了BEAM的检测,获得了一些信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0.
脊柱侧凸患者椎弓根形态变化与椎弓根外固定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测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变化,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CT扫描,观测椎弓根形态变化及椎体旋转程度,主动脉位置变化等;对过窄或变形严重的椎弓根行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观察效果。结果:CT扫描发现,侧凸患者凹侧椎弓根直径明显窄于凸侧椎弓根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及凸侧椎弓根直径都明显小于相应肋骨.椎弓根单元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呈楔形变,主动脉位置相对向后外侧移位;临床选择5例侧凸病人共24个胸椎弓根过细(小于2mm)或变形严重不适合经椎弓根内固定,而对这部分椎弓根行椎弓根根外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经3,6及12个月随访无螺钉拔出或松动,无矫正度丢失。结论:脊柱侧凸病人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在脊柱侧凸病人中应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可靠等优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