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2篇 |
出版年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用辣根过氧物酶标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了ELISA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对该法在HFRS病毒抗原检测及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中的应用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用本法对Vero—E_6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FRS病毒抗原进行了检测。在正常Vero—E_6细胞感染HFRS病毒后,第8天即出现HFRS病毒3H_4抗原可疑阳性;至第14天可测出抗3H_4的HFRS病毒抗原,阳性率达5/9;第16—18天,阳性率达9/9。抗体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所用的8种单克隆抗体中,3H_4、3H_7、3D_(10)三种单克隆抗体具有相同或极为相近的抗体特异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构建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的 17区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方法 :将恶性疟原虫 FUP株 MSP1的 17区基因片段与包含若干个内源性和外源性 T细胞位点相应的基因片段相连 ,构成复合基因 ( hybrid gene,HG) ,将其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 [VR10 12和 p CDNA3.1( - ) ]和经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 VR10 12 /TPA中 ,通过 PCR和酶切鉴定重组克隆。结果和结论 :经鉴定复合基因正确地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成功地构建了 VR10 12 /HG,p CD-NA3.1/HG和 VR10 12 /TPA/HG。结论 :为探讨疟疾核酸疫苗的效果及 T细胞位点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94.
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U50)对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R),U50+I/R组,PTX组(pertussis toxin,百日咳毒素,G i/o蛋白抑制剂),G lib组(glibenc lam ide,KATP通道阻断剂),Che组(chel-erythrine,PKC选择性抑制剂)和Gen组(gen iste in,酪氨酸激酶TK抑制剂),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律失常评分;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与I/R组相比,U50488H+I/R组大鼠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该作用可被选择性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阻断。②分别提前给予PTX,glibenc lam ide和chelerythrine后,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被明显减弱或阻断;③提前给予gen iste in对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明显影响。④与正常大鼠血浆AngⅡ、ET和NO含量比较,I/R组血浆AngⅡ和ET含量明显增加,NO含量明显降低;给予U50488H处理后,U50+I/R组大鼠血浆AngⅡ和ET含量比I/R组降低,而NO含量则明显升高。结论①κ阿片受体介导了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该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涉及G i/o、PKC和KATP等通道。②激活κ阿片受体还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血浆AngⅡ和ET或上调NO等因子的水平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5.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6.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E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7.
用ELISA检测17例临床确诊的皮肤炭疽病例,其发病后不同时期49份血清中的炭疽抗毒性抗体阳性率达80~100%。炭疽接触者20份血清的阳性率为50~60%。健康人20份血清抗体水平较低。各组间抗毒性抗体的光密度值比较,相差非常显著。以荚膜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上述血清中荚膜抗体,健康人和炭疽接触者均呈阴性,而炭疽病人阳性率为93.8%。同一病例发病后一个月,抗毒性抗体水平最高,随发病时间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个别病例在一年以后抗毒性抗体仍可维持较高水平。炭疽病人血清中抗毒性抗体与荚膜抗体同时存在,两者之间未见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摇探索DNA与改良痘苗病毒(MVA)组合免疫对增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抗体应答的作用。 方法 以人工合成MSP1全基因为基础分别构建DNA免疫质粒VR1020/190和重组MVA,单用VR1020/190或与表达质粒GM-CSF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后,用重组病毒追加强化,采用DNA/MVA组合方案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经腹腔接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进行攻击。 结果 DNA免疫能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SP1-190抗体,其终点稀释度为1∶2 500,GM-CSF质粒共免疫组抗体的终点稀释度为1∶11 150,抗体亚类的测定表明GM-CSF质粒显著促进了IgG1类抗体应答, MVA追加可使单独免疫组和共免疫组抗体分别增加53和10倍;两实验组产生了水平相近的抗19 000抗体(1∶32 000),其含量占血清中MSP1总IgG的1/4-1/3。经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P>0.05)。 结论 采用合成MSP1全基因进行DNA/MVA组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体应答,抗体的详细特性和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0.
炭疽杆菌是炭疽的病原菌,食草大家畜是易感动物,人可通过摄食或接触炭疽病的动物及畜产品而感染.炭疽是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传播方式多样.炭疽杆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有力的致病性,简便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已成为公认的生物战武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