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用辣根过氧物酶标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了ELISA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对该法在HFRS病毒抗原检测及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中的应用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用本法对Vero—E_6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FRS病毒抗原进行了检测。在正常Vero—E_6细胞感染HFRS病毒后,第8天即出现HFRS病毒3H_4抗原可疑阳性;至第14天可测出抗3H_4的HFRS病毒抗原,阳性率达5/9;第16—18天,阳性率达9/9。抗体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所用的8种单克隆抗体中,3H_4、3H_7、3D_(10)三种单克隆抗体具有相同或极为相近的抗体特异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构建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的 17区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方法 :将恶性疟原虫 FUP株 MSP1的 17区基因片段与包含若干个内源性和外源性 T细胞位点相应的基因片段相连 ,构成复合基因 ( hybrid gene,HG) ,将其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 [VR10 12和 p CDNA3.1( - ) ]和经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 VR10 12 /TPA中 ,通过 PCR和酶切鉴定重组克隆。结果和结论 :经鉴定复合基因正确地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成功地构建了 VR10 12 /HG,p CD-NA3.1/HG和 VR10 12 /TPA/HG。结论 :为探讨疟疾核酸疫苗的效果及 T细胞位点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94.
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U50)对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R),U50+I/R组,PTX组(pertussis toxin,百日咳毒素,G i/o蛋白抑制剂),G lib组(glibenc lam ide,KATP通道阻断剂),Che组(chel-erythrine,PKC选择性抑制剂)和Gen组(gen iste in,酪氨酸激酶TK抑制剂),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律失常评分;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与I/R组相比,U50488H+I/R组大鼠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该作用可被选择性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阻断。②分别提前给予PTX,glibenc lam ide和chelerythrine后,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被明显减弱或阻断;③提前给予gen iste in对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明显影响。④与正常大鼠血浆AngⅡ、ET和NO含量比较,I/R组血浆AngⅡ和ET含量明显增加,NO含量明显降低;给予U50488H处理后,U50+I/R组大鼠血浆AngⅡ和ET含量比I/R组降低,而NO含量则明显升高。结论①κ阿片受体介导了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该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涉及G i/o、PKC和KATP等通道。②激活κ阿片受体还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血浆AngⅡ和ET或上调NO等因子的水平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5.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6.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E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7.
用ELISA检测17例临床确诊的皮肤炭疽病例,其发病后不同时期49份血清中的炭疽抗毒性抗体阳性率达80~100%。炭疽接触者20份血清的阳性率为50~60%。健康人20份血清抗体水平较低。各组间抗毒性抗体的光密度值比较,相差非常显著。以荚膜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上述血清中荚膜抗体,健康人和炭疽接触者均呈阴性,而炭疽病人阳性率为93.8%。同一病例发病后一个月,抗毒性抗体水平最高,随发病时间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个别病例在一年以后抗毒性抗体仍可维持较高水平。炭疽病人血清中抗毒性抗体与荚膜抗体同时存在,两者之间未见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介绍一种检测葡肠毒素的方法。读法是以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代替酶或同位素标记抗体的固相吸附技术,具有ELISA的敏感特异性与RPHA的简易快速性,器材简单,标本适应范围广,重复性好。检测PBS中纯毒素的敏感性为0.8~1.6ng/ml,人工污染的牛奶为3.1~6.3ng/ml,米饭为0.8~1.6ng/g,肉馅为3.1ng/g,并证实了两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所得定性与定量结果与对比实验ELISA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
目的?摇探索DNA与改良痘苗病毒(MVA)组合免疫对增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抗体应答的作用。 方法 以人工合成MSP1全基因为基础分别构建DNA免疫质粒VR1020/190和重组MVA,单用VR1020/190或与表达质粒GM-CSF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后,用重组病毒追加强化,采用DNA/MVA组合方案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经腹腔接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进行攻击。 结果 DNA免疫能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SP1-190抗体,其终点稀释度为1∶2 500,GM-CSF质粒共免疫组抗体的终点稀释度为1∶11 150,抗体亚类的测定表明GM-CSF质粒显著促进了IgG1类抗体应答, MVA追加可使单独免疫组和共免疫组抗体分别增加53和10倍;两实验组产生了水平相近的抗19 000抗体(1∶32 000),其含量占血清中MSP1总IgG的1/4-1/3。经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P>0.05)。 结论 采用合成MSP1全基因进行DNA/MVA组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体应答,抗体的详细特性和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0.
炭疽杆菌是炭疽的病原菌,食草大家畜是易感动物,人可通过摄食或接触炭疽病的动物及畜产品而感染.炭疽是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传播方式多样.炭疽杆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有力的致病性,简便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已成为公认的生物战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