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几年来,我们担任了军区大连护校的带教工作,共带教护生320名。我们体会到:要想搞好带教工作,必须掌握护生的心理特点,才能使护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最好的实习效果。一、掌握护生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搞好带教工作目前部队护校招收的学员都是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状态出现急剧变化的时期,而实习的阶段也正是护生的专业思想最容易发生波动的阶段。我们曾对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考察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酶动力学及其与CYP3A的底物药物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的相互作用,以期为临床上替格瑞洛与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替格瑞洛与大鼠肝微粒体进行体外共孵育,孵育一定时间后用含有内标(地西泮,10 ng·mL-1)的甲醇终止反应,并沉淀蛋白,14 000 r·min-1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进行分析,采用 LC-MS/MS测定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的浓度,使用 Prism 5软件计算主要的酶促动力学参数Km,VmaxCLint。在得到 Km后,反应体系中底物替格瑞洛的浓度选择为1/3Km~3Km内的3个浓度,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的浓度范围为1~100 μmol·L-1,通过体外大鼠肝微粒体代谢实验研究其与替格瑞洛代谢性相互作用。使用 SigmaPlot 12.3 软件酶动力学模块,根据 Dixon公式计算各他汀对替格瑞洛代谢的可逆性抑制常数 Ki,并根据标准差值选择最符合的模型。结果 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符合米氏反应动力学,其转化生成AR-C124910XX的Km值为32.2 μmol·L-1,Vmax为149.0 pmol·min-1·mg(pro)-1。表观清除率CLint为4.63 nL·min-1·mg(protein)-1;辛伐他汀显著抑制替格瑞洛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其抑制符合混合抑制模型。抑制常数Ki为0.58 μmol·L-1,α值为7.5,β值为0.56。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替格瑞洛代谢呈现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亦符合混合抑制模型,抑制常数Ki分别为2.9和7.5 μmol·L-1,α 值分别为3和1.7,β值为0.34和0.29。 结论 替格瑞洛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符合米氏反应酶动力学;辛伐他汀对替格瑞洛有显著程度的代谢性抑制作用,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替格瑞洛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替格瑞洛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与辛伐他汀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3.
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疾病 ,它具有传染性、病程长、预后差的特点 ,该病致病及复发机制 ,除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因素外 ,还与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行为方式有关 ,我们对住院的 5 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后的病人乙型肝炎保健知识知晓度、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状态都好于干预前。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以本院 2 0 0 1年 3~ 6月住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为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要求为病人自愿 ,小学文化程度以上。共 5 4例中 ,男 4 4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4 3.6 5±12 .86 )岁。文化程度 :本科和大专…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原核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Rv1009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皮下包埋的方法,以预先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原核表达的Rv1009蛋白免疫小鼠(10只)3次,每次间隔2周。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末次免疫完成后4周,处死3只免疫小鼠并分离脾淋巴细胞,体外经PPD(0.2μg/孔)刺激后,用MTT比色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FN-γI、L-10及IL-12的水平。结果Rv1009蛋白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为1∶1600,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2.46±0.28,IFN-γ含量为1 350±34 pg/ml,IL-10含量为512±15 pg/ml,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IL-12含量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当,为112±13pg/ml。结论Rv1009有可能作为新型结核疫苗的候选组分。  相似文献   
95.
抗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制抗溶藻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方法 用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ELISA鉴定mAb特异性,用BALB/c小鼠进行感染保护实验。结果 共获8株抗溶藻菌单克隆抗体,其中两株具有很好的被动免疫保护抵抗溶藻弧菌感染的能力。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抗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可作为溶藻弧菌感染的检验和被动免疫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96.
结核分枝杆菌HSP65与IL-2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获得融合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65与人白细胞介素2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结核疫苗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用PCR的方法分别从H37Rv DNA和质粒pGEM-Teasy-IL-2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hsp65和IL-2,将各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将测序正确的目的基因片段分别经EcoRI和ClaI,ClaI和HindⅢ双酶切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Pro-EX HTa,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后进行融合表达,并通过镍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结果PCR法扩增获得的各目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报道的一致。构建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在Mr 78000处有特异性的蛋白表达条带。用镍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高纯度的HSP65-IL-2融合蛋白。结论成功的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HSP65与人IL-2的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有望为结核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疫苗。  相似文献   
97.
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疫苗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构建以结核分枝杆菌H3 7Rvesat - 6基因为基础的基因疫苗 ,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含有esat- 6目的基因的质粒pGEM -Teasy -esat6 ,10 g L-1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约 30 0bp大小片段 ,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1的相应酶切位点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肌注免疫BALB/c小鼠三次 ,每次间隔 2周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产生抗体的水平。结果 用BamHⅠ和EcoRⅠ酶切鉴定证实目的基因正确插入载体 ,命名为pcDE6 ,重组质粒免疫小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结论 所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E6能引起免疫动物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应进一步研究其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 ,以用于结核病 (TB)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制创伤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mAb)并进免疫学特性分析。方法 用纯化的抗创伤弧菌mAb1A1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鉴定独特型mAb的特异性,用牙鲆鱼进行感染保护实验。结果 共获6株创伤弧菌独特型mAb,其中两株具有较好的模拟菌体抗原表达,并具有自动免疫保护抵抗创伤弧菌感染的能力。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创伤弧菌独特型mAb可作为模拟菌体抗原用于免疫疫苗预防研究。  相似文献   
99.
重组hDCN对肝癌细胞株HepG2表面HLA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eDNA3.1(+)-核心蛋白聚糖(DCN)重组质粒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株表面HLAⅠ、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DCN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重组质粒pcDNA3.1(+)-DCN转染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前后HepG2细胞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HepG2细胞低表达HLAⅠ、Ⅱ类分子,经转染重组质粒作用后,HLAⅠ、Ⅱ类分子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结论rhDCN核心蛋白能上调肿瘤细胞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参与其抗肿瘤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0.
1 病例报告患儿男,早产在家中,生后半分钟出现哭声,未哺乳。生后7小时来到我科。查体:体温35℃,脉博160/min,呼吸45/min,体重800g。反应差,哭声弱,营养发育极差,皮肤薄嫩,颏部、双肩部、双小腿外侧皮肤硬肿(Ⅰ度)。治疗护理经过:①入院后温箱保温(箱温32~34℃),12小时体温升至36.8℃,1周后硬肿消退,1月后箱温逐渐降低,至完全移出温箱,患儿持续正常体温。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