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1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435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387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1095篇
内科学   545篇
皮肤病学   121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2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33篇
综合类   1942篇
预防医学   812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909篇
  6篇
中国医学   963篇
肿瘤学   22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7篇
  1974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年来伴随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细胞中的过度磷酸化的抑制微管相关蛋白(Tau)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堆积形成大量老年斑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自噬是一种机体内通过清除异常蛋白质来维持机体稳态的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自噬通路可以影响细胞中的Tau蛋白和Aβ,以达到治疗AD的目的。中医药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对发病机制不明的AD治疗有独特优势。目前中药对AD的防治已初见成效,研究者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可以影响自噬的相关通路来调控自噬活性,从而进一步治疗AD。因此,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进行分类叙述,讨论不同类别有效成分和复方通过影响自噬相关通路,调控细胞中磷酸化Tau蛋白以及Aβ的生成和清除等并延缓AD进程,为之后中药以影响自噬为切入点来防治AD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基本理论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为内科学、传染病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药理学又是医学教育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桥梁课程.长期以来,药理学被作为基础医学来对待,在本科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目前,国外的药理学教学方式包括:讲大课、小组讨论课、小型讨论课程等[1],国内的学者也试图找到一种真正发挥药理桥梁课程作用的教学模式[2].国内重点院校7年制临床本科已经把药理学分为两阶段进行[3],既在第5学期开设药理学,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临床药理学.而5年制临床本科只在第5学期开设药理学.  相似文献   
103.
1 典型病例1 1 以面部酸胀为首发症状误诊 1例 :患者男 ,70岁 ,既往身体健康。因阵发性面部酸胀 2个月加重伴持续性胸骨后闷痛 16小时入院。患者于 2个月前每于劳累时出现面部酸胀 ,持续 3~ 5分钟可自行缓解 ,无其他不适。于 16小时前因劳累出现面部酸胀加重 ,伴胸骨后持续性闷痛、上腹饱胀、恶心、呕吐1次 ,无腹泻。以“急性胃炎”给予常规治疗 ,病情无好转收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心音低 ,其他无异常发现。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0 1~ 0 2mv ,且Ⅲ导联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 ,V1、V2 导联ST段出现不协…  相似文献   
104.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哮喘 ,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现将 1999~ 2 0 0 0年应用喘乐宁、优喘平和必可酮联合治疗 2 8例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8例中 ,男 12例 ,女 16例 ,年龄 18~ 5 0岁 ,病程 2 5个月~ 1年。全部病例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 ,其中干咳 18例 (6 4 3% ) ,咯少量白痰 10例 (35 7% ) ,夜间及晨起咳嗽加重 16例 (5 7 1% ) ,伴胸闷 12例(42 9% )。查体 :肺部无阳性体征。X线胸片未见异常 ,肺功能检查均正常。1 2 诊断依据 :(1)无明显诱因的咳嗽超过 2个月以上 ;(2 )查…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中药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我料对1996年12月-1999年12月收往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分组治疗。对照组给予抗菌素、抗病毒、平湍、纠酸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应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肺平湍汤”服用3-5日。结果:加用清肺平湍汤,可使患儿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缩短、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说明中药清肺平湍汤佐治毛细支气管炎可达到尽快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成年灰兔进行定量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伤后定期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角膜厚度及眼压测定,预期取角膜材料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1天可见细胞膜破损,细胞肿胀,细胞器颗粒粗大;伤后3天内皮细胞崩解,胞质脱落,胞核裸露,伤后5天出现细胞缺损区,膜脂降解聚积而形成脂质球,附着于细胞缺损区,角膜上皮细胞音隙增宽;伤后7天角膜内皮细胞移行修复细胞缺损区;伤后9天后内皮细胞异形明显。上皮细胞出现变性。角膜混浊与角膜厚度呈正相关,眼压增高者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结论:超微结构结果提示,角膜内皮细胞受损后细胞崩解似科是必然的结局。动态测定角膜厚度可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控制眼压是预防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不全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达 1月以上而未行治疗者 ,根据B超等协助诊断 ,予以清宫后治愈。结果  5 4例全部行清宫术 ,刮出物病检均为机化变性绒毛组织 ,部分伴炎性反应。清宫后阴道出血停止。结论 对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者 ,应及早明确诊断 ,及时行清宫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对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肿瘤学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采用LRP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共292例,将其中采用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83例纳入观察组;对另外209例接受经典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选择其中83例纳入对照组。全组共166例,年龄45~75(64.0±7.3)岁,BMI 21~31(24.4±2.4)kg/m2。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缘阳性(PSM)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3年、5年无生化复发(BCR)累积生存率;根据术后每天使用的尿垫数量进行控尿功能分级评估,分别于拔除导尿管后的当天(第1个24 h)、1周及1、3、6、12个月时,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危险分级、膀胱颈和神经保留与否等临床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16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SM率为10.84%(9/83),低于对照组的13.25%(11/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P=0.633)。2组患者术后随访12~71个月,平均33.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3年、5年无BCR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3.2%,对照组分别为91.4%和7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 P=0.535)。在拔除导尿管后当天、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39.76%(33/83)、53.01%(44/83)、66.27%(55/83)、90.36%(75/83)和97.95%(81/83),对照组为16.87%(14/83)、21.96%(18/83)、38.55%(32/83)、53.01%(44/83)和68.67%(57/83);观察组控尿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4.09、-3.78、-5.61、-4.99,P值均<0.001);拔管后12个月,2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98.80%(82/83)和93.98%(78/83),控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4)。术后3个月,观察组控尿(完全+社交)率达100%(83/83),高于对照组的73.49%(6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 P<0.001)。结论 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且不影响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9.
在近20年中,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与人类饮食有关的某些因子,对人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主要的决定性影响。可引起特殊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减的饮食状况已被分析。尽管有几种途径在饮食调节肿瘤发病率中是重要的,但一种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血液流变学的新进展,重点介绍有关血液触变性和红细胞流变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血管——血液器官的概念。这些论理究研为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