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190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27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35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被公认为是急性期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上经常遇到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明显,脑脊液隐球菌计数持续2~3个/mm3,这些隐球菌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决定两性霉素B是否需要继续用下去.过去人们常通过显微镜脑脊液墨汁染色进行隐球菌计数,通过脑脊液真菌培养检验隐球菌是否存在及其活力,通过乳胶凝集实验观察治疗效果.虽然操作简便,但不能精确判定新生隐球菌的活力.因此,建立方便、有效的检测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方法,便于指导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我们采用一种新型的穿透性核酸染色剂(SYTO9)和常规的核酸染色剂碘化丙啶(PI)进行双重染色后,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能准确判定新生隐球菌的活力.同时使用维生素K3增强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进行活力测定比较. 相似文献
82.
表现为皮肤溃疡和骨髓炎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报告一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方法和结果 患者女,33岁。1年前上臂、肩、臀及大腿长结节,此间怀孕并早产。产后半个月新发结节泛发全身。3个月前诊断为“血源播散性肺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无效。体检发现面部、牙龈、躯干、臀部及四肢共39个结节和溃疡,左胫、腓骨骨质破坏及窦道。脓涂片及病理活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内有大量真菌孢子,培养酵母样菌落生长,尿素酶及咖啡酸试验阳性。经API酵母菌反应条和血清学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血清型A.将菌种接种于大小鼠后发现脑、肺、肝等易受累。临床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停抗结核药,用抗真菌药治疗。强化段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维持段口服伊曲康唑。局部用两性霉素B.30d后结节消失,200d后溃疡和窦道全部愈合,277d时停抗真菌药,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TP方案(紫杉醇+顺铂)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40例Ⅳ期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Fbg、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Fbg、D-D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Ⅳ期NSCLC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TP方案化疗可改善Ⅳ期NSCLC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4.
Fusariumsolani,widelydistributingovertheenvironment,isarareopportUnishcPathogentohumans.RecentlytheauthorSidentifiedacaseofPyodermaganglae.nostunassociatedwithFusariumsolanihistopathologicallyandmycologically,andtoourknowledge,thisisthefirstcaseeverdescribed.caseA58-year-oldmalewolderpatientsufferingfrom.g~rungandfesteringonhislefteyelids,faceandtempuswithseverepainforoneweekwasabbottedtoourdepal'tlnentonJanuary14,1992.Seventeendaysbeforead..nnssion,hisleftuppereyelidwasinjuredbyasmallsplash… 相似文献
85.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钙调蛋白基因(CMD1)缺陷HS3酵母菌体,为进一步探讨钙调蛋白基因突变对真菌生长周期及致病性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含cmd1::TRP1置换序列的质粒I转化二倍体酵母菌株YPH501(his3trplural),经Soutthern印迹法筛选出含TRP1序列的菌株。其次,将含CMD1序列的质粒Ⅱ转化以上TRP1阳性菌株,进行减数分裂后选择得到TRP1阳性酵母菌株单倍体。最后,将含trp1:HIS3置换序列质粒Ⅲ转化上述TRP1阳性单倍体菌株,用不含His培养基培养得到钙调蛋白基因缺陷HIS3酵母菌株。结果:经Southern印迹法证实cmd1:TRP1基因置换克隆;减数分裂后选择得到了TRP1阳性酵母菌株单倍体;质粒Ⅲ转化单倍体后经不含His培养基培养得到CMD1缺陷HIS3菌株,接种于不含Trp倍养基上未见有菌落生长,说明质粒Ⅲ转化单倍体后已将his3TRP1转换成HIS3trp1。结论:成功构建了钙调蛋白基因缺陷HIS3酵母菌株,基因型为cmd1trp1HIS3。 相似文献
86.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探索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标准。方法:用光镜对2株标准株,4株环境分离株和24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再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分析DNA多态性。结果:30株菌株镜下可见2种形态结构;30株申克孢子丝菌的DNA指纹带型不同;多引物聚类分析表明,3条引物可将30株不同地区来源申克孢子丝菌分作11个型。结论:(1)在我国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2种不同的形态结构。(2)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3)RAPD法用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具有荚膜、能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引起致命的系统性疾病的酵母真菌。要研究新生隐球菌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必须有一个相应的遗传学操作系统 ,而稳定的转化载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载体除了有用以识别的选择性标记外 [1 ] ,必须有较高的转化效率 ,并且有自身的稳定性。我们曾用带有 URA 5基因的质粒 p Cntell作为新生隐球菌转化系统中的载体 ,但该质粒没有自主复制序列 (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ARS) [2 ] ,转化效率及稳定性较低 ,不利于筛选新基因及对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因此 ,我们尝试构建了…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索并建立高效的新生隐球菌转化方法。方法:采用化学转化法进行新生隐球菌的转化,利用特定试剂使隐球菌在一定环境中能摄取外源DNA,并与电转化法进行比较;利用酵母质粒稳定性测定鉴定该化学转化方法的实用性。结果:用化学转化的酵母每μg 质粒DNA转化效率>1000个转化子,其转化效率远高于传统所用的电转化方法(每μg质粒DNA20-30个转化子)。结论:在新生隐球菌的转化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化学转化条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9.
隐球菌是一种具荚膜的酵母样真菌 ,最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隐脑多见于成年人 ,有关儿童隐脑的相关资料报道甚少 ,我院自 1993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儿童隐脑患者 8例 ,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2~ 8岁。被确诊为隐脑时病程 14 d至 1年 ,8例中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3例 ,上呼吸道感染 3例 ,结核性脑膜炎 2例。发病前有鸽粪接触史 2例。本组仅 1例因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泼尼松治疗。1.2 临床表现 头痛 7例 (7/ 8) ,呈进行性加剧 ,其中以头痛…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一类重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假丝酵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由假丝酵母引起的深部器官感染致死率高达45%。快速精准的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有利于降低假丝酵母感染的病死率。利用影像学手段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为假丝酵母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早确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假丝酵母的深部器官感染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及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综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同行进行相关研究和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