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54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49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0篇
外科学   142篇
综合类   515篇
预防医学   142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24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4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氧气葡萄糖剥夺(OGD)对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释放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将其分为OGD组和对照组。OGD组的细胞置于不含糖和氧的培养基,37℃,950 mL/L N2和50 mL/L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环境下培养,而对照组细胞则正常培养。缺糖缺氧刺激时长分别为0、15、30、60、90、120 min,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细胞外液的谷氨酸浓度。分别选用连接子蛋白43(Cx43)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Cx43-ASODN)和Cx43半通道的阻断剂Gap26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观察OGD对其谷氨酸释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OGD刺激后,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升高,并在刺激90 min后,达到峰值,为(5.00±0.30)nmol/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6±0.15)nmol/mL(P0.05);而OGD条件下,Cx43-ASODN或Cx43半通道阻断剂均可抑制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的升高,刺激90 min后,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分别为(4.02±0.18)nmol/mL和(3.93±0.32)nmol/mL,显著低于单纯OGD刺激组(P0.05)。结论 OGD可以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通过Cx43半通道释放谷氨酸。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遗传变异。方法 收集47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未发生远处转移=18/29)的临床数据以及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筛选出与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组改变。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分析,探索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 47例肠癌标本都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研究发现,218个DNA拷贝数改变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相关,且它们主要位于17q、22q、12p。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组改变与免疫反应、Wnt信号通路、同源染色体重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通过PPI网络分析获得了39个关键基因,包括TP53、EP300、MDM2、BRCA1、MAPK1等。结论 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相关的遗传变异主要位于17q、22q、12p,其基因组改变与免疫反应、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在P19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桥粒芯胶蛋白-2(DSC2)基因沉默对其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DSC2基因编码区的干扰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并转染P19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SC2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筛选出沉默效率最佳的细胞株。二甲基亚矾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观察其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等改变,以及对纤维化与脂肪化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5种ShDSC2重组质粒,转染P19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筛选出对DSC2基因mRNA水平(69. 47% vs 0,P〈0. 01)和蛋白水平表达(65. 62% vs 0,P〈0. 01)的抑制效率最显著的ShDSC2鄄613组,并成功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后,电镜扫描显示后者细胞出现脂滴、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嵴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细胞凋亡显著增加,RT鄄PCR示纤维化相关基因(Collal、Colla2、Col3a1)与脂肪化相关基因(Adiponectin、PPAR-γ、C/EBP-α)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建立能有效抑制DSC2表达的P19细胞株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现出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相似的表型特征,提示其可作为深入研究ARVC致病机制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PR间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分析本院HOCM患者74例,根据PR间期将患者分为:A组(PR200 ms,n=17)和B组(120 ms≤PR≤200 ms,n=57)。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PR间期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临床症状及治疗方面无差异,但A组的临床症状略为严重。相关性分析显示PR间期与左室内径呈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呈负相关(P0.05)。结论 PR间期与心脏结构性功能参数相关,PR间期延长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6.
57.
射频导管消融已经成为最有可能治愈心房颤动(房颤)这种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以肺静脉隔离为主要策略的射频消融术的总体成功率在60%~85%之间。但是,由于房颤是一种以心房纤维化为特征的不断进展的疾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成功率在1~3年以后仍然有下降的趋势。最近,有数个随访超过3年的研究发表,结果表明,射频导管消融房颤成功率虽未能尽如人意,但尚可接受。据此,应该重新评估长期随访的结果可能对房颤抗凝策略、患者转归、治疗策略的费用效益比测算等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比较负荷与静息门控核素心肌灌注SPECT显像(G-MPS)相位分析技术(SyncTool)所测定的左心室不同步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入选行负荷/静息G-MPS的正常对照组患者60例、心肌缺血组患者40例和心功能不全组患者40例,各有一半接受运动或腺苷负荷G-MPS.应用SyncTool对负荷/静息G-MPS短轴图像进行相位分析,计算出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标准差(PSD)和相位直方图带宽(PHB).结果 各组患者运动负荷与静息G-MPS的左心室不同步参数(PSD、PHB)均无明显差异(P>0.05),腺苷负荷与静息G-MPS的上述参数也均无明显差异(P>0.05).将心功能不全组分为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两个亚组,各亚组负荷与静息G-MPS的左心室不同步参数(PSD、PHB)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负荷试验(运动或腺苷)后1小时采集的99Tcm-sestamibi G-MPS所获得的PSD和PHB与静息G-MPS所获得的上述参数无显著差异,常规负荷G-MPS可以用于左心室同步性分析.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有反应和无反应者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的差异性,评价左心室瘢痕负荷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2006年至2010年因慢性心力衰竭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RT的患者进行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 phase S D)和带宽(BW)并用来评价心脏同步性.以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及随访6个月内是否因心力衰竭住院作为分组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0.05且无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选反应组,LVEF提高<0.05或者入院1次以上的患者入选无反应组,观察两组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30例患者中反应组19例(男8例),无反应组11例(男8例).两组之间术前临床资料相似,年龄、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术前QRS时限显著大于无反应组[(163.0±7.7)ms对(134.6±11.8) ms,P<0.05];两组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有反应组显著高于无反应组(0.49±0.02对0.33±0.15,P<0.01).两组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左心室同步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瘢痕负荷明显低于无反应组(24.6%±3.6%对36.5%±3.9%,P=0.022);有反应组左心室同步性较好,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明显小于无反应组(28.1°±4.4°对56.1°±6.9°,P<0.01),收缩期带宽明显小于无反应组(88.0°±13.9°对170.1°±24.4°,P<0.01).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心脏同步性对CRT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心脏同步性与CRT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评价以左心房-肺静脉电联系双向阻滞作为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终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达到左心房-肺静脉传入阻滞后,分别于每根肺静脉内起搏评价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情况.据此分为双向阻滞组(传入与传出均阻滞)和传入阻滞组,随访观察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结果 76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306根肺静脉(2例患者存在右中肺静脉)均达到左心房-肺静脉电学传入阻滞之传统终点.18例消融术后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呈双向阻滞,58例仅传入阻滞.平均随访(6.85±1.08)个月,1次消融成功率为77.63%.其中,双向阻滞组为83.33%,传入阻滞组为75.8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5.26%(4/76),无心脏压塞、脑栓塞、左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结论 以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双向阻滞为房颤导管消融终点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策略似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