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目的:为建立不同转移潜力骨肉瘤细胞亚系寻找一种理想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利用体外克隆技术分离出 20株骨肉瘤MG 63细胞亚系, 通过电泳率测定和体外迁移实验两种体外筛选方法,各筛选出 1个高转移和低转移潜力的细胞亚系 (A1、A2和B1、B2),再利用体外增殖、琼脂克隆形成和裸鼠体内移植实验,进一步比较和证实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A1、B1的细胞增殖率、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和肺脏转移率均明显高于A2和B2, 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 01), A2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肺转移灶形成率均高于B2(P<0. 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筛选出高转移潜力的骨肉瘤细胞亚系, 在筛选低转移潜力的细胞亚系方面,体外迁移实验的方法明显优于电泳率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股骨髁部C2、C3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股骨髁部C2,C3型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外侧入路或前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股骨髁外侧支持板固定治疗股骨髁部C2,C3型骨折48例,骨缺损者取髂骨植骨,并对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技术及方法,术后处理,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48例全部愈合,参照Sanders临床评定标准,优5例,良32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77%。结论 股骨髁外侧支持钢板是治疗股骨髁部C2,C3型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植骨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及骨折愈合,膝前外侧入路显露充分,便于术中复位固定及后期膝关节松解,早期CPM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内外翻不同损伤机制导致胫骨Pilon骨折的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胫骨Pilon骨折32例,内翻损伤17例、外翻损伤15例。内翻损伤组AO/OTA分型B型6例、C型11例,外翻损伤组均为C型。外翻损伤组中3例为GustiloⅡ型开放性骨折。根据主要骨折线及骨折块分布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翻损伤组主要支撑接骨板置于胫骨远端内侧,外翻损伤组置于胫骨远端前外侧;开放性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以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关节面复位质量,记录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6.9个月。两组AO/OTA分型、合并腓骨骨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翻损伤组2例并发浅表感染;外翻损伤组4例并发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需转移皮瓣修复创面。内翻损伤组解剖复位9例、复位较好7例、复位一般1例,外翻损伤组解剖复位6例、复位较好8例、复位一般1例。术后12个月内翻损伤组AOFAS评分(87.06±2.70)分,外翻损伤组(82.80±3.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外翻不同损伤机制导致的胫骨Pilon骨折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内翻损伤应将主要支撑接骨板置于胫骨远端内侧、外翻损伤置于胫骨远端前外侧,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4.
蔡贤华 《全科护理》2012,(2):157-158
产科通过转变服务理念、满足产妇的需要、强化礼仪修养、规范服务流程、开展健康教育及电话随访,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 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相似文献   
77.
移位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其治疗原则是解剖复位,有效固定骨折,重建关节的完整性与肢体的解剖力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本文从伤情评估、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确立、术后康复方案制订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移位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旨在进一步提高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水平,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78.
寰枢椎不稳是指寰枢椎骨性结构和韧带组织因创伤、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的破坏,造成寰椎与枢椎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导致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稳定性,从而合并或继发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刺激和压迫症状,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寰枢椎不稳应积极给予治疗。过去主要以颅骨牵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聚乳酸膜联合煅烧骨治疗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建立兔桡骨不愈合模型,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LA组、TBC组和对照组,PLA组在骨缺损区植入煅烧骨(TBC),表面用聚乳酸(PLA)膜严密覆盖;TBC组仅在缺损区植入TBC;对照组缺损区不给予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时间动态X线和组织学检查发现,PLA组和TBC组骨缺损的修复在骨缺损两端呈现传导成骨的特性,新骨由骨端向植骨区长入;PLA组同时出现诱导成骨,植骨早期其内部出现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并逐渐与两端骨痂相接。12周时PLA组骨缺损修复较理想;TBC组骨再生和髓腔重建较缓慢,有2例尚未骨性愈合;对照组所有骨缺损均发生骨不连接。结论: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和煅烧骨联合应用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34例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对髋关节前或后脱位者急诊行髋关节复位,25例复位成功者5-7天后行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4例复位不良者即刻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4例中心性脱位者先行骨牵引,1周后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性10天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优23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9%。结论 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应尽早诊断,必要时行CT检查。治疗上,应尽快行髋关节复位,对骨块复位不良者应尽早开放复位内固定。其预后与骨折类型、部位、治疗时机、骨折复位是否良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