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针灸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法通过对《针灸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回顾与思考,结合对中医学类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分析,初步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案,方案实施后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提高相关岗位胜任能力的认知情况。结果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中,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细化考核评价内容,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围绕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确定通过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与未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对照班比较,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实验班在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养方面有显著提高(P 0. 05);在提高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医学信息管理与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P 0. 01)。结论《针灸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为进一步在相关课程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电针“内关”“心俞”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和"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电针"内关"穴)、心俞组(电针"心俞"穴)、内关 心俞组(电针"内关"和"心俞"穴).通过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缺血性大鼠模型,观察电针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内关组、心俞组和内关 心俞组均能显著改善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RRI延长、TV增大和LF/HF减小的作用,且内关 心俞组心率变异性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心俞"和"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率变异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电针预处理+RVLM核团损毁组(电针+损毁组),剩余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组),每组均20只。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损毁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大鼠选择“神门”“通里”进行电针预干预,刺激电流强度1 mA,频率2 Hz,20 min/次/天,于造模前共干预7天。电针+损毁组在双侧RVLM微量注射神经元凋亡病毒3周后行与电针组相同的电针干预,之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记录分析各组大鼠造模前、结扎后30 min及再灌注120 min的ST段位移值及心律失常评分;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心肌钙蛋白(cTnl)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RVLM脑区c-fos蛋白表达;Plexon多通道电生理采集系统记录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RVLM脑区神经元放电和场电位情...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HO-1)信号通路在电针减轻急性心肌缺血(AMI)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AMI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神门”“通里”,每次20 min,电针+抑制剂组大鼠每日电针前30 min予以Nrf2抑制剂ML385(3 mg/100 g)腹腔注射,均连续治疗7 d。运用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心率和ST段电压,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比色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Fe2+、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Nrf2、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铁蛋白重链(FTH)1、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ACSL)4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心率、ST段电位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心率、ST段电位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人体特殊部位仿真针刺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安徽中医学院2008、2009级本科生共235人参与研究,观察组在学生课程教学中采用自主研发人体特殊部位仿真针刺教具为学生讲解、示范特殊部位腧穴的定位、针刺方法及安全深度等;对照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教学.应用仿真针刺教具对学生针刺实践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结果:两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穴位定位、针刺操作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人体特殊部位腧穴仿真针刺实践实训平台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针刺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 100 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制备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艾灸组予艾条悬灸;香烟组予香烟悬灸,艾油组予艾叶精油穴位涂抹。连续治疗15d 后,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趾围、胸腺指数及脾指数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中Fas/FasL 蛋白的表达。结果:艾灸组大鼠体重增加,关节肿胀减轻,胸腺指数提高、脾指数下降,关节滑膜中 Fas/FasL 蛋白的表达增加。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艾灸组、香烟组较艾油组明显;艾灸组在Fas/FasL 蛋白表达方面优于香烟组。结论:艾灸治疗能显著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调节关节滑膜中 Fas/FasL 蛋白的表达,诱导滑膜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艾灸发挥温通作用的有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
100.
艾灸治疗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节炎一般按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代谢与内分泌因素引起的关节炎如痛风关节炎等.由于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中医药治疗关节炎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近来运用艾灸治疗关节炎的报道较多,探讨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亦有了新的进展,为促进灸法治疗关节炎的临床应用,阐述其作用机制,现将近几年来有关艾灸治疗关节炎的临床报道及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