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HPLC法测定复方疏络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疏络胶囊是由川芎、葛根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通脉活血的功效,临床上用于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治疗.复方疏络胶囊具有吸收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方中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2.
33.
PK-PD模型在中药药动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岗  张云  丛晓东  蔡皓  邵玉蓝  蔡宝昌 《中草药》2009,40(11):1830-1834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35.
<正> 患男,80岁,以发作性胸闷、气短12年,加重伴腹胀、双下肢水肿1周入院。查体:T36.5℃,P96次/min,R22/min,BP19/12kPa。半坐卧位,唇稍绀,颈静脉怒张不明显。双肺呼吸音稍粗,肺底可闻细小湿鸣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96/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隆,肝脾未及,肝颈静脉回流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重度水肿。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从药对的整体角度切入,以调经止痛的功效为评价模型,来探究醋炙对香附-艾叶药对整体配伍的影响。方法 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 香附-艾叶(生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4种化学成分,而香附-艾叶(醋品)挥发油中共鉴别出52种化学成分。醋炙前后的香附-艾叶药对与醋炙前后的单味药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不一致。从整体来看,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多数低沸点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而高沸点化合物无明显变化,且大部分低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艾叶,大部分高沸点化合物主要归属于香附,α-香附酮的相对含量也有所增加。在醋香附-醋艾叶药对的挥发油中含量明显增加的化合物多为去氧倍半萜类化合物、长链脂肪醇和长链脂肪酮,而萜类氧化衍生物的含量则有所降低。结论 采用GC-MS结合AMDIS与保留指数鉴别方法并联合主成分分析寻找共性规律的研究策略,可全面、科学和快速地鉴别醋炙前后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差异。从整体上看,醋炙使得香附-艾叶药对中挥发油的毒性减小,安全性增加,稳固并小幅增强了调经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牛蒡子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牛蒡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图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牛蒡子中分离鉴定13种化合物,分别为牛蒡苷元,油酸,棕榈油酸,十四烷酸,14-二十八烯烃,β-谷甾醇,咖啡酸,咖啡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罗汉松脂素,牛蒡酚B,络石苷元。结论化合物3,4,5,7,8,9,10为首次从牛蒡子中分离得到,为牛蒡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硫磺熏蒸前后当归中重金属、硫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方法:应用微波消解进行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结果:经硫磺熏蒸后,当归中重金属As和Pb的含量明显升高,微量元素Fe,K,P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当归硫磺熏蒸前后S元素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硫磺熏蒸可能会导致当归中残留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和硫,同时改变和降低部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当归中重金属、硫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于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和控制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煅自然铜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皓  王洪斌  肖杰明  蔡宝昌  朱雯 《中国药房》2010,(39):3678-3680
目的:研究自然铜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煅制后其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法对煅自然铜进行半定量相分析,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其全铁含量。结果:自然铜煅制温度在400~900℃过程中,其物相发生较大变化,由FeS2先转变为铁的硫化物(Fe7S8、FeS),后又转变为铁的氧化物(Fe2O3)。全铁含量由400℃煅制3h的47.10%升高至900℃煅制3h的65.81%;由600℃煅制1h的52.55%升高至600℃煅制4h的62.18%。结论:自然铜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煅制,其物相及铁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40.
通过查阅文献追踪赭石炮制历史沿革及前人的炮制原始意图,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和临床体会,概括赭石古代、现代炮制研究情况,提出赭石炮制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为赭石的进一步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