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畸形膝骨关节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37例双膝同时置换的手术过程及随访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7 h,术中出血量平均780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30 ml,围手术期输血量平均1 190 ml.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37例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58个月.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分上升至术后的平均87分;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57°提高至术后的平均105°.结论 应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病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较分次手术利大于弊,但选择病例应慎重,并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72.
移位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移位髋臼骨折的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对26例按不同类型不同手术入路分别以拉力螺钉、可吸收螺钉、重建钢板作内固定治疗的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2例经1年至7年,平均2.7年随访。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半年后恢复;2例出现关节周围异位骨化,轻微疼痛,但不影响关节功能。未发生术后感染及股骨头坏死。19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满意复位。参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估疗效:优1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6.3%。结论:对移位髋臼骨折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手术治疗,正确的分型和手术入路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坚强而有效的内固定是早期功能训练和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 C型),前方采用改良Stoppa入路(anterior pelvic Stoppa approach,ASA)、前方经皮入路(anterior pelvic approach,APA)、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anterior pelvic ilioinguinal approach,AIA)、外固定架(anterior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AEF) 4种方法固定,后方采用骶髂螺钉固定(sacroiliac joint screw,SIJS)和经皮重建钢板(posterior tension-band plate,PTP)两种方法固定,并比较分析模拟站立状态时8种不同组合固定方法下骨盆环Von Mises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加载竖直方向500 N载荷后,在前方内固定组中,骨折处的最大应力均被限制在10 MPa以下。内固定前、后方的最大应力分布ASA AIA AEF APA;在相同应力下,平均位移为ASA AIA AEF APA。而在后方固定组中PTP组在骶髂关节处及内固定后方的最大应力明显小于SIJS组,且在骶髂关节和骨折处的最大总位移和垂直位移也比SIJS组要小。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8种组合方法植入物的固定后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但采用ASA、AIA治疗前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总体性能要优于APA和AIA治疗的方法,PTP治疗后方损伤稳定性要优于SIJS固定。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关节外操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11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21例(21例肘)。其中,男8例,女13例,手术时患者年龄33~62岁,平均43岁;保守治疗时间为7~41个月,平均15.0个月。21例顽固性网球肘均采用关节镜下关节外操作手术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7.3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1例在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外上髁压痛点压痛程度等方面术前术后有明显差异;19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2例对治疗结果满意,无不满意病例。结论关节镜下关节外操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手术方式直观、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关节囊韧带重建对髋关节的稳定机制.方法 利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Unigraphics NX 2.0和SolidWorks 2006构建出包括坐股韧带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脱位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阻力矩值.结果 所构建坐股韧带为多体连接非线性、大界面划移、高弹性的结构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其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与仅有金属的模型相比,降低了撞击点和脱位点峰应力分别为17%和31%.峰阻力矩增加了57%,并提供了2.29倍的稳定性.结论 坐股韧带作为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一个确切的解剖结构,对后方稳定装置的力学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髋关节成形术中应该重建髋关节囊韧带.  相似文献   
78.
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对后路全髋关节置换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手术方法众多,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标准,按后关节囊切开形状、后关节囊和肌层的连带关系、软组织再附着方式及缝合方法的不同可组合为不同的术式.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效果明确,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但术后修补组织缝合的连续性问题经放射线和B超评估有不同的结论.防术后脱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提供机械阻挡和生物支架,恢复解剖结构、消除死腔,使髋处于外旋稳定位;后关节囊固有结构对髋关节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扩大修补能增强髋的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经髋臼长螺钉固定骨性钉道的安全进钉区。方法选取10具成年男性半骨盆,每个半骨盆分成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并断层。通过断层的边界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C语言辅助程序计算全钉道在骨性区域内的钉道参数,形成钉道线的集合,钉道线在髋臼上的交点形成点阵,这些点阵的集合代表了髋臼区进钉的位置。在髋臼球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间隔15°的经纬线以定义和描述点阵所分布的区域。结果所构建的骨盆四个分区三维模型逼真反映髋臼的真实几何形态。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各自允许长达60 mm、100mm、50 mm及40 mm的螺钉安全固定,进钉区分别位于经线方向60°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经线60°到150、纬线0°到75°的区域,经线-15°到45°、纬线0°到45°的区域及经线-75°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结论髋臼四个分区均能获得临床满意的长螺钉钉道安全区域,有助于指导全髋翻修术的长螺钉固定以及假体改良设计。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对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止点相关数据的解剖学测量,为CFL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7例成人尸体踝部标本,保留踝关节上方至少20 cm以及完整足部,男11例,女16例;年龄22~71(41.6±17.2)岁;左侧9例,右侧18例。排除畸形、骨折、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对CFL进行解剖观察,测量CFL的形态参数,CFL腓骨侧、跟骨侧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CFL腓骨侧止点同腓骨尖、CFL跟骨侧止点同跟骨外侧结节的距离,以及CFL同腓骨长轴的夹角。结果:27例人体踝关节标本中,CFL均为单束,CFL长度为(32.83±8.19) mm;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近端(2.87±1.21) mm,变异系数42.16%;前方(2.08±1.34) mm,变异系数64.42%。CFL跟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远端(15.32±5.33) mm,变异系数34.79%;后方(6.38±2.15) mm,变异系数33.86%;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4.81±0.82) mm,CFL跟骨附着区中心点与跟骨外侧结节的距离为(17.25±3.12) mm;CFL同腓骨长轴的夹角为(43±18)°。结论:通过解剖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踝关节周围解剖标记点来定位CFL腓骨侧、跟骨侧止点,而CFL止点变异较大,在解剖重建时需考虑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