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股骨骨折不愈合合并膝关节僵直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2002~2006年对11例股骨骨折不愈合病人,行小切口膝关节松解术后,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2.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关节镜技术对78例92个膝关节滑膜炎性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92个膝关节.男性37例,女性41例;左侧51例,右侧41例;年龄21~68岁,平均42岁;病程3天~16年,平均22.7月.病种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3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将翻2倍。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脱位的影响因素包括关节周围软组织完整性损伤、肌乏力或不均衡、撞击、患者不利的髋关节活动,不适当的假体位置和方向以及假体力学设计等。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47例患者,男32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35.3岁。在末次随访时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以下指标:移植物在股骨止点上的位置,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根据IKDC评分,38例>90分,9例<90分。通过对两组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结果:IKDC评分>90分的38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16.21%~53.82%,平均(29.73±4.31)%;<90分的9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27.18%~72.34%,平均(46.61±3.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38例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33°~67°,平均(49.5±4.72)°;<90分的9例41°~81°,平均(67.6±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11°~45°,平均(31.3±5.12)°;<90分的9例为23°~56°,平均(41.2±5.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关系密切,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尽量选择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21例PCL损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 ~56岁,平均35.6岁.关节镜下采用单束异体韧带重建,术中加用3根“5”号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采用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应力位X线片测量比较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 35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0°~ 140°,平均126°.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IKDC分级:A级7例,B级12例,D级2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平均(65.8±3.7)分提高至(92.8±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30,P<0.001).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70.3±2.7)分提高至(95.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0,P<0.001);膝关节后向松弛度从术前平均(12.5±4.3) mm减少至(4.6±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0,P<0.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技术治疗PCL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带线锚钉与传统钢丝张力带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回顾性分两组,锚钉组26例,采用缝线锚钉固定治疗,钢丝组20例,采用传统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锚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显著低于钢丝组(P<0.05),术后膝功能恢复显著优于钢丝固定组(P=0.03)。结论: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不需二次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37.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形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对14例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患者(Ⅱ型8例、Ⅲ型6例)行关节镜下骨折复位,以双根6号A escu lap不吸收缝线行“×”形固定。结果随访4~30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移位、膝关节松弛或不稳定等并发症。Lysho lm膝关节功能评分89.2~96.7分(平均94.1分),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关节镜下以双根6号A escu lap不吸收缝线“×”形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究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和肘部关节镜技术的提升效应。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36例(36肘),均采用关节镜结合小切口开放清理修补,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在核心操作上,前18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3.89±9.71)岁,保守治疗时间(17.39±10.53)个月]直视下操作关节镜下验证,后18例[B组,男7例,女11例,年龄(44.28±8.04)岁,保守治疗时间(15.50±9.18)个月],关节镜下操作直视下验证。术中观察镜下及大体病理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神经血管并发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7.22±8.47)个月,B组(17.83±8.83)个月。无感染,有1例神经损伤。VAS评分,A组术前4.33±1.24,术后0.61±0.70;B组术前4.50±1.47,术后0.67±0.69;Mayo功能评分,A组术前62.22±7.90,术后93.06±5.18;B组术前61.94±8.93,术后92.22±5.2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B组(54.06±8.43)min小于A组(73.39±12.78)min。32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例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损伤。结论: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结合传统切开与关节镜手术的优势,为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带来根治的治疗效果;此种术式适合致力于尝试探索及提升肘关节镜技术。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肘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方法: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集肘部骨折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3(43.54±7.75)岁。B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4~67(46.13±6.21)岁。A组术后即开始有步骤的功能锻炼;B组于术后3周末开始门诊康复科功能锻炼。2组最后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包括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安全性评定(X线复查包括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等方面)。结果:术后6个月Mayo评分A组(91.00±7.81分)优于B组(76.83±10.71分)(t=5.86,P<0.05)。其中肘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102.41±9.15)°优于B组(83.57±6.21)°(P<0.05)。两组经每次X线复查除A组中有1例关节外未行固定的撕脱的骨块位置有微小变化外,其余未发现内固定松脱、骨折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提示A组功能锻炼整个过程是安全的。结论:肘部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的,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其中地塞米松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72.30±7.02)岁,术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1.30±6.08)岁,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观察记录术后2、4、6、8、12、24、36、48 h时休息时和屈膝45°时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呕吐情况、使用止吐药及阿片类药情况。并记录术后患者药物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休息时疼痛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24、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屈膝45°时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地塞米松组休息时和屈膝45°时VAS评分总体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0~24 h、24~48 h阿片类药用量及总阿片类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恶心呕吐比例,术后0~24 h要求使用止吐药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止吐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可有效减少TKA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