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时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老年患者TKA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短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变化规律,对比CRP、ESR及IL-6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接受初次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3、5、7天对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测量数据结果提示所有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D64指数术后3天达到高峰,其后开始明显下降,至术后第5天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2、3天的CD64指数测定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0,t2 =4.53,t3=9.64,P<0.05),术后5、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1.77,t7 =0.49,P>0.05).CRP及ESR在术后3天达到高峰,但在术后7天均未下降到正常.而IL-6在术后第1天达到最高峰,在术后第5天下降至正常.结论 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先迅速升高3天内可达高峰,然后快速下降,5天内基本恢复正常.这种变化可以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重建钉加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重建钉加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 45岁,中位数34岁.左侧6例,右侧7例.股骨干骨折按Winquist - Hansen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3例,Ⅳ型2例;按骨折部位:中上1/3段骨折3例,中段骨折8例,中下1/3段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1例;按骨折解剖部位分:头下型1例,经颈型7例,基底型5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中位数20.5个月.手术时间1.2~5.5h,中位数3.3h.住院时间6~14d,中位数8.5d.均未见创口感染、脂肪栓塞综合征、畸形愈合、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6~26周,中位数20周;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12 ~24周,中位数18周.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行全髋置换术后可下地活动;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按照Friedman - Wyman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采用重建钉加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保留股内侧肌止点的微创技术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僵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6例膝关节纤维性僵直,采用髌骨外上方小切口,用剪刀松解髌股关节、内外侧支持带与股骨间、股中间肌与股骨间,以及髌下脂肪垫与股骨髁之间的粘连,在髌骨外侧1 cm处切开髌外侧支持带及用剪刀在股内侧肌止点内侧切开髌骨内侧支持带,再在关节镜下清理关节内断裂及残留的粘连束带和髁间凹瘢痕组织并止血,结合徒手推拿松解.[结果] 随访8~32个月,平均1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2°增至113°,平均提高81°.无皮肤坏死、创口裂开、肌腱断裂、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僵直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保留股内侧肌止点对保留伸膝力量、维持膝关节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减少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探讨髋臼骨折块不同旋转方向的台阶状移位对髋臼应力分布及大小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采用5具成人骨盆标本(10个髋关节),其中男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2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排除骨折、畸形、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分别测量完整髋臼 (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a组:-1 mm、b组:-2 mm、c组: -3 mm、d组:-4 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表明,完整髋臼负重区平均应力为(3.06±0.27) MPa,骨折后负重区应力有增大趋势。K组的平均应力为(2.98±0.50) MPa,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2 mm或更大,当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时,负重区平均应力显著性增大。负重区的峰值应力在完整髋臼为 (5.05±0.38)MPa,骨折后负重区峰值应力有增大趋势。解剖复位组的平均应力为(5.58±0.72) MPa(与完整髋臼负重区峰值应力相比P>0.05); 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1 mm或更大,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或更大时,负重区峰值应力与完整髋臼有显著性差异。 髋臼双柱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平均应力以及峰值应力均发生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为临床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股骨侧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男女各30例膝关节标本,对膝关节后外侧角仔细解剖分离,测量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附丽部中心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两者中心点的距离以及附丽部的面积。 结果 腓侧副韧带附着面积为(47.25± 14.69)mm2,其中男性为(50.22±9.72)mm2,大于女性的(44.29±12.33)mm2;腘肌腱附着面积为(56.18±13.88) mm2,其中男性为(60.57±12.44)mm2,大于女性的(51.79±13.68)mm2。腓侧副韧带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9±2.73)mm,后方(3.53±2.12)mm,腘肌腱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47±3.34)mm,后方 (3.86±2.09)mm。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两者股骨附丽部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0.12±3.06)mm,男性为(11.32± 3.69)mm,女性为(8.92±3.25)mm。 结论 两者附丽部的面积和中心距离存在性别差异(P<0.05),本实验的解剖数据可以为临床重建术中定位骨隧道提供参数值。  相似文献   
107.
髋臼骨折不同台阶状移位及程度对髋关节接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 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 (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 结果 完整髋臼负重时接触面积总面积为(7.59±4.42)cm2;K组髋臼以及A组移位髋臼保持了髋臼的解剖形态,未引起髋臼接触面积显著变化。其余类型移位均造成髋臼骨折总接触面积减小(P<0.05)。负重区的接触面积在完整髋臼时为(3.72±0.04)cm2,骨折后也使之减小。解剖复位组负重区接触面积为(3.64±0.87)cm2(与完整髋臼负重区面积相比 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mm或更大,外旋移位台阶移位到3mm或更大时,负重区接触面积显著减小。 结论 髋臼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了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发生了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108.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临床并不少见的黄斑部疾患。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无明显屈光不正,无眼球外伤、眼内炎症等病变,单眼多见[1]。我院自1992至1996年对拍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例随机抽23例采用异体巩膜兜带术治疗,并与非兜带术组(对照组)对比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康复锻炼对骨折手术患者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折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 组(21例)行中医治疗,B 组(21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C 组(21例)行中西医联合治疗并进行康复锻炼,术后随访8个月,比较3组愈合率、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C 组愈合例数多于 A、B 组(P <0.05),康复时间明显少于 A、B 组;3组均出现脂肪栓塞、骨坏死等并发症,但 C 组出现例数明显少于 A、B 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与康复锻炼能有效降低骨折术后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采用现实虚拟互动技术及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合理定位及重建术后移植物固定膝关节力学响应。方法:取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5具,用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重建膝关节三维计算机模型,以实验获得的外部结构运动指标操纵此模型,真实再现人体膝关节屈伸运动。分析模型内部股骨与胫骨关节面在此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分别在后交叉韧带前外侧束(ALB)和后内侧束(PMB)股骨端附丽区选取前、后、中、近、远10个测试点,选取胫骨端止点中点,利用软件Geomagic计算连接两关节面各两点间的长度变化。将模型导入软件Ansys,采用四面体单元建立起股骨-胫骨复合体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行走中单腿着地情况对模型施加自身体重冲击载荷,分析关节面的受力情况。结果:计算机还原出各运动角度下膝关节骨性结构的空间形态,软件Geomagic的几何计算功能能准确测量股骨各点与胫骨止点间在关节内的长度变化,ALB和PMB相同测试点在不同角度所得关节面两点间长度变化平均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同一角度不同测试点所得数据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各点中以A2变化最小(1.35±0.19)mm,A1变化最大(5.41±1.22)mm,A2和A3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3>0.05);PMB各点中以B3点变化最小(1.95±0.04)mm,B1变化最大(5.23±2.21)mm,只有A2、A3和B3点变化范围在2 mm以内。结论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建立可供分析测量的膝关节模型,能准确的对交叉韧带的长度进行测量。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区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模型为进一步评价重建等长点偏差对术后移植物固定力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