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低压缺氧时大鼠心肌酶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压缺氧时心肌细胞的损伤机制。 方法 将 36只雄性 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 6组即 :对照组、低压缺氧后即刻组、6 h和 2 4 h组、使用 N-甲基 - L -精氨酸 (L - NAME)保护后 6 h和 2 4 h组。实验组大鼠在低压舱内模拟上升至 80 0 0 m、停留 30 m in,重复 1次。分别测定不同组血液中一氧化氮 (NO)浓度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L DH )、肌酸磷酸激酶 (CK)、α-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活性。并使用 PCR方法半定量测定心脏低压缺氧后 e NOSm RNA、i NOSm RNA的变化。 结果 低压缺氧后大鼠血液中 NO浓度及 AST、L DH、CK、α- HBDH活性明显升高 ,注射 L - NAME后可明显减少 AST、L DH、CK、α- HBDH升高值。缺氧后大鼠心脏组织 i NOSm RNA显著增加 ,e NOSm RNA显著减低。 结论 i NOS在低压缺氧的心肌损伤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2.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在肾病研究领域中的广为应用,从而认识到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与发展即进行毁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无疑为我们研究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药物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选择了5/6肾切除的方法制作慢性肾衰竭的模型。并应用我们多年来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益肾活血泻浊方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该方对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动物 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0g左右,由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在空军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1…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 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丹参对反复高 GZ暴露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2 0只 SD大鼠随机分成 5组 ,对照组大鼠 G值为 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 3次 14GZ/4 5 s(两次间间隔 30 m in)作用。 b FGF处理组、丹参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在 GZ暴露前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 b FGF(10 0 μg/kg)、丹参 (15 g/kg)或生理盐水 (2 m l)各一次。于暴露后 6 h处死大鼠取脑 ,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 bcl- 2和 p5 3m RNA表达以及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 T)标记法 (TUNEL )检测脑内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GZ暴露组可见明显的 bcl- 2、p5 3m RNA表达变化和部分神经细胞凋亡 ,而 b FGF和丹参能阻断 bcl- 2和 p5 3表达变化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结论  GZ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 bcl- 2和 p5 3的表达变化 ,细胞凋亡是反复高 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而 b FGF和丹参对 GZ暴露所致的脑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在肾病研究领域中的广为应用,从而认识到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与发展即进行毁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无疑为我们研究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药物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选择了5/6肾切除的方法制作慢性肾衰竭的模型.并应用我们多年来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益肾活血泻浊方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该方对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中药对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膀胱内接种U.U.大鼠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出U.U.,并用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果对照组检测出U.U.阳性8只,检测率为66.7%,中药组检测出U.U.阳性2只,检测率为16.7%,正常组均未检测出U.U.;对照组睾丸重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中药组与正常组睾丸重量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正常组睾丸曲细精管正常,生精细胞排列有序,管腔中常可见到精子,对照组光镜可见曲细精管变性,生精细胞减少,部分区域间质呈渗出、水肿,中药组仅见极少数曲细精管变性或生精细胞减少。结论提示U.U.感染可干扰精子发生,因而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6.
87.
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研究表明 ,在变窄的大动脉和细小动脉中 ,由于高切应力的产生 ,使血流中的血小板激活 ,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这种切应力诱导的血小板激活依赖胶质中的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和血小板糖蛋白受体 (GPⅠb/IX)复合体 ,现已明确vWF因子和GPⅠb/IX结合后激活了另一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 ,导致了血小板的聚集、黏附。本文将对血小板基因多态性 (GPⅠbα14 5T/M )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索。1 材料与方法   2 0 0 2年 5月~ 10月选自我院住院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 65例 (至少有一支血管管腔狭窄≥ 5 0 % )为冠心病组 …  相似文献   
88.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9.
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评估p16甲基化在地砷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项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40例病例选自病区确诊的地砷病患者,对照分别选自病区和非病区各40例健康人;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获取病例和对照组的有关暴露因素: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测定血样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并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资料。结果病例与病区对照组分析结果表明,饮水含砷量(OR=4.2,P〈0.01)和饮水年限(OR=1.192.P〈0.05)对地砷病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16甲基化测定结果表明,病例组与非病区对照组比较,对地砷病发病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R=10.0,P〈0.01)。结论饮水含砷量、饮水年限和p16基因甲基化可能都是地砷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是,p16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地砷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对阐明地砷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评价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检索MEDLINE、CINAHL Plus、Academic Search Complete、SPORTDiscus、PsyclNFO和Cochrane数据库中,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公开发表的、观察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SPSS 22.0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纳入11项RCT,共364例患者。结果显示,任务导向训练疗法能有效改善上肢功能(效应值0.39~1.04);随访结果显示,任务导向型训练疗法在干预后3~6个月内仍具有维持效果(效应值0.11~0.42)。 结论 任务导向型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在脑卒中早期及时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相较于长训练周期,每周增加训练次数并配合短期、适度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