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实验于2005-10/2006—05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1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转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分别给予电针(固定动物后,选百会、长强穴,电压1~3V,频率10~20Hz,15min)和捆绑(固定动物,不予其他处理)刺激,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1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与捆绑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动物视交叉上核单位面积内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计数增加(109.450&;#177;11.445,66.520&;#177;21.119,,t=3.9963,P〈0.05)。提示于近似昼夜时间9:00进行针刺可使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表达增加,说明在主观白天针刺可影响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的表达。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焦虑模型大鼠的抗焦虑协同效应.方法:采用SPS(Single Prolonged Stress)方法建立焦虑动物模型,运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测试动物情绪反应,观察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抗焦虑协同效应.结果:在OT%值(A)、OE%值(B)、探头次数(C)、站...  相似文献   
33.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焦虑效应的中枢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以单个持续刺激(SPS)方法复制大鼠焦虑动物模型,观察电针结合rTMS抗焦虑效应,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皮质区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基因表达。结果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叠加效应,还可升高焦虑模型大鼠海马GR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GR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电针对模拟轮班工作金黄地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金黄地鼠驯化,使其轮转活动与光暗同步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24只,模型组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自然恢复组8只和针刺组8只.空白组采用正常光照,于第10天采取血清;模型组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于第11天取样;针刺组于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于ZT4(12:00)电针针刺"百会"、"长强"15 min,每天一次,连续3天,处理完即取样;自然恢复组于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于ZT4(12:00)用自制固定器固定15 min,与针刺组同步进行,处理完即取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动物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的hs-CRP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5);自然恢复组和针刺组的hs-CRP较模型组均降低,但自然恢复组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自然恢复组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具有降低模拟轮班工作金黄地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焦虑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已经成为针灸等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催产素(oxytocin,OT)具有抗焦虑的效应;与之相反,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具有致焦虑的作用。针刺的抗焦虑效应早已被证实,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针刺通过OT及AVP治疗焦虑障碍的相关机制研究也罕见报道。本文从OT与焦虑障碍的关系、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在针刺抗焦虑中的新机制4个方面,探讨针刺通过OT-AVP治疗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抗焦虑的机制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针刺与非光性导引的相互作用规律。方法:运用Aschoff导引方法,对比观察电针“百会”、“长强”、8-OH-DPAT、电针 8-OH-DPAT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近似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相位反应曲线特点。结果:在自由运行状态下,电针增强了调整8-OH-DPAT金黄地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相位的作用。结论:电针的相位反应曲线呈非光性,是一种非光性的授时因子,能协同非光性授时因子的相位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3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常于糖尿病早期即可发生,约50%的患者合并,其中25%有明显的视力障碍,是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实验旨在探讨DR的治疗方法,通过研究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低廉、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9.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阻抑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口腔医学、针灸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口腔癌前病变、癌变均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虽然针灸在口腔癌前病变或口腔癌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但在防治口腔黏膜疾病和调节神经内分泌方面独具优势。因此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针灸防治口腔黏膜病、抗肿瘤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3个方面分析探讨,以揭示合谷、足三里作为防治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主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婴儿在其发育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初步探讨其体温变化节律。方法:采取体温测量方法,对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儿进行连续5个月的观察,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的节律分析技术分析小儿体温变化规律。结果:有8例婴儿的体温改变,经余弦法检验P〈0.05,其变化呈月节律;有4例婴儿的体温改变,经余弦法检验0.05≤P≤0.15,其变化不具节律性,表现为以月为周期的波动;有18例婴儿在观测期间体温无明显变化。运用组余弦法分析30例婴儿连续5个月的测试体温,P=0.0511,其整体改变具有月节律变化趋势。结论:婴儿在其发育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具有节律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