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室内感染的致病原因及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因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脑室内感染,发生率为11.24%,其中6例摘除分流管;对所有感染患者的血、脑脊液及摘除的分流管进行细菌培养,但阳性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所有患者都给予鞘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脑室内感染的可能致病因素很多,要从多方面预防才能降低感染率.患者若发生脑室内感染,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摘除分流管,鞘内注入抗生素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05例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和8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对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的大小及动脉瘤的形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吸烟、多发动脉瘤、5 mm≤直径≤7 mm的动脉瘤、直径≥8 mm的动脉瘤、不规则形状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多发动脉瘤、直径≥5 mm的动脉瘤及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动脉瘤对患者预后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2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大脑动脉瘤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介入组与夹闭组各78例。夹闭组给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调查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检测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介入组的手术时间与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多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术后14天的血管破裂出血、脑积水、血管痉挛、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夹闭组的17.9%(P<0.05)。介入组术后14天的预后Glasgow状态好于夹闭组(P<0.05)。两组术前一天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低于术前1天(P<0.05),介入组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相对于夹闭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动脉瘤能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及GCS 3~5分患者的疗效区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09年2月6日至2010年11月25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记录患者入院时、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的GCS;记录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及入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CS分别为(12.63±2.70)、( 11.64±2.50)分,与相应对照组的(10.61±3.01)、(8.44±1.6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OS改善程度(△ GOSf)及入院后3个月GOS改善程度(△GOS3M)平均秩次分别为35.37、12.14和35.87、13.09,与相应对照组的26.77、8.05和26.29、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6~8分的高压氧组患者的△COSf和△COS3M平均秩次,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总体而言,早期高压氧治疗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预后的作用;且对特重型(GCS3~5分)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率,评价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显示情况,比较对比剂用量。结果:经2D-DSA和3D-DSA检查,检出动脉瘤分别为76例(88枚)和82例(98枚),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80%和100%;2D-DS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6,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率均显著高于2D-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6,x^2=72.554;P<0.05);2D-DSA检查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显著高于3D-DS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8,P<0.05)。结论:3D-DSA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清晰显示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使用量,提高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35例经血管腔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创伤后成长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分别评测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通过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创伤后成长(PTG)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P<0.05),与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的面对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P<0.05),而与回避和屈服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量表总分、面对正向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日常生活能力、屈服、回避负向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较低。通过增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