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结合组199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并观察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合组患者治疗后28天和9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改善(P<0.05);90天严重致残加病死率(BI<75)降低(P<0.05);90天完全康复和轻微残疾率(BI≥95)提高(P<0.05);90天社会功能活动(FAQ)改善(P<0.01).不良反应为非感染性腹泻(发生率为5.53%).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本病患者90天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致残+病死率;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42.
通过结合对古代中风病的认识和现代对中风病证候分型的研究,发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缺血中风辨证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亟待制定新的缺血中风诊断标准,以满足中风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3.
痴复康口服液对中风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痴复康口服液对中风后记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痴复康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RBMT)、香港文字记忆测试(HKLLT)进行记忆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RBMT总分、HKLLT的记忆编码、保存、提取分值在治疗后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痴复康口服液可提高中风后患者的记忆功能,与尼莫地平比较,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搜集关于中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并根据 GRADE 方法对结果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 23 项 RCTs 进行 Meta 分析,共 1 909 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①在降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方面,中药联合康复治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MD = -0.66,95%CI(-0.86,-0.46),P<0.000 01];②在提高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方面,中药联合康复治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MD = 1.59,95%CI(1.04,2.13),P<0.000 01];③在降低标准吞咽功能检查法(SSA)评分方面,单纯中药治疗优于安慰剂治疗[MD = -1.33,95%CI(-2.02,-0.65),P = 0.000 1]和空白组[MD = -9.19,95%CI(-10.17,-8.21),P<0.000 01]。根据GRADE评价,证据的质量为低级或极低级。【结论】 中药或中药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但该结论的证据质量等级不高,研究结论需谨慎对待,且需更多高质量、设计严谨、样本量充足的RCTs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5.
中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黄培新教授对中风病的论治强调"痰瘀同治",在诊断和治疗上重视痰浊和瘀血的共同致病作用,他认为二者互相影响,共同出现并引起相关联的临床症状。该思路基于中医证候理论分析,并依托临床实践、统计观察和现代机制研究得到进一步论证和完善。痰瘀同治的思路和中医理论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以发展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连云港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采用王琦教授9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1232例纳入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纳入者的体质差异。结果:平和质占0.2%,偏颇体质占99.8%,偏颇体质兼夹普遍存在,男女体质分布不同。结论:该地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近5年已发布的中国缺血性卒中药物防治相关指南的证据和推荐意见。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平台(中国生物医学网、知网、万方等)和国外平台(Pubmed、NGC、GI N等),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2017年5月。运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评价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并分析综述不同指南的证据水平与推荐强度。结果 共纳入19篇指南,在AGREEⅡ 6个领域(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立性)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0%、19%、26%、55%、23%、2%。结合各指南的推荐意见和证据等级,目前静脉溶栓药物的有效时间窗仍在超早期内(<4.5 h),溶栓适应证增多是否获益尚不明确。对于轻型卒中,不同指南均推荐双抗药物治疗方案。心源性卒中的抗凝启动时机仍是各指南间争议最大的部分。缺血性卒中的血压控制应首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仍需大量临床试验的证实。结论 本领域指南体现了临床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为临床一线医生更好地应用指南指导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提供指导。但指南的总体质量不高,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指南制定的方法学质量。  相似文献   
48.
RE-AIM框架是实施性研究结局评估最常用框架,原始论文已被引用2 800次。然而,在该框架具体研究的操作过程中,常出现各维度和指标误用或滥用的情况。本文详细介绍RE-AIM框架的主要内容、应用场景和特点,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与风险循证实践指南》实施性研究为例,介绍如何借助改良德尔菲法和名义小组技术融合而成的静默和匿名反馈技术构建实施结局指标评估体系,以实现RE-AIM框架的可操作化。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利用实施科学理论、模型和框架制订实施计划或评估实施结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从临床试验实施前准备、实施过程的分级质量控制、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的难点和解决方法等方面对实施大型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为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应在临床试验前平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试验开始后重点督促样本纳入进度,保证数据填写和录入及时、真实、可靠;数据管理要根据研究目的建立数据库,事先考虑到不同数据库之间转换,严格遵照《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原则动态全程管理,以此保证临床试验数据可信、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