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黄培新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导师,拥有数十年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至今仍工作于临床一线,在临床上重视"治风先治血"的临证思路。"治风先治血"的论述源自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贼风偏枯方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1]黄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行血、养血、和血、补血等不同的具体治法,将"治风先治血"的思路应用于中风、癫痫、颤证、瘾疹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兹将黄教授"治风先治血"临证经验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及审因论治原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2.
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病机差异与"脑中血海""升降枢轴"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不仅存在影像学上的差异,在中医证候分布和病机演变上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急性期的差异更为明显.风、痰、瘀、虚是其共有的病理因素,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火热.综合1999-2001年度19篇较大样本的临床报道,出血中风阳闭证占80%~95%.笔者在"九五"国家攻关专题中观察201例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其中阳闭证184例(占91.54%)[1].有报道,缺血中风证型分布呈极度偏态,大多集中在风痰阻络,约占75.34%[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0-1999年间739例急性缺血中风的证候分布,结果显示,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及气虚血瘀证为多见,分别占49.6%和17.3%.这表明出血中风急性期火热之象明显,以阳类证为多;缺血中风以阴类证为多,火热之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3.
739例首发中风急性期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二元回归法对739例首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辨证分型单个和多个危险因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气虚血瘀为主,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吸烟、饮酒为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与高血压病、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和心脏病、高血压病和吸烟、吸烟和饮酒、高血压病和吸烟及饮酒这七种危险因素或危险因素组合有相关性,其它证型与危险因素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分别为中风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和心脏病、高血压病和吸烟及饮酒、高血压病、吸烟和饮酒等为中风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危险因素,其它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其结论对中风急性期的辨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4.
假性球麻痹,亦称假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临床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为主症,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及吸入性肺炎,降低患者的交流能力与生活质量。1999年10月~2001年12月,笔者采用外治法,用验方通咽滴剂治疗脑卒中所致假性球麻痹3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0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且具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主症,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3级以上,病程在2周~半年之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30例中,两侧同… 相似文献
155.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早于1934年于日本发现,主要是由于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型,对于温度、乙醚等均比较敏感,能在机体内迅速增殖[1]。研究表明[2-3]:将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用于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中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但是该方案尚需验证。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犬颈外动脉造影于2004—01/06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进行,获得犬的颈外动脉血管造影X射线片16份。从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100多份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脑血管造影X射线片中随机抽取16份。根据血管造影结果,使用AutoCAD系统软件对犬颈外动脉虹吸部和人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随后应用SAS6.12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并对两组血管造影像片血管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①几何学参数比较:犬颈外动脉和人颈内动脉“U”型袢的高度/开口宽度比值、“U”型袢面积与内含三角形面积的比值和“U”型袢内含三角形2个指定夹角的比值比较差异不显著(0.86&;#177;0.21,0.88&;#177;0.21;1.38&;#177;0.18.1.39&;#177;0.07:1.28&;#177;0.33,1.23&;#177;0.36;P〉0.05)。②犬的颈外动脉虹吸部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虹吸部形态相似,并且犬的颈外动脉虹吸部更加迂曲复杂。结论: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也可为检验相关的解决支架通过迂曲血管的新技术以及深入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5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葛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收集葛根化学成分及其靶标基因。通过Gene Cards、Drug Bank、HPO、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CIS疾病靶标基因。将成分靶标与疾病靶标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靶标-疾病靶标蛋白互作网络,并计算网络特征值,筛选出关键靶标。借助DAVID分析平台对关键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取葛根成分18种,成分作用靶标467个,疾病靶标200个。葛根治疗CIS关键靶标180个,包括胰岛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Fos原癌基因、一氧化氮合酶3等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胆碱能突触、谷氨酸能突触、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葛根治疗CIS的效应机制多与基因调控、抗炎、抗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58.
华佗再造丸的处方起源于冉氏家族,历经200余年中医临床实践,其中成药于1985年由广州奇星药厂研制成功,并于1990、1995、2000年连续三届以保密处方产品收载于《中国药典》,成为中风类首选药物。华佗再造丸经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具有保护中风患者的脑细胞免受损害和修复其受损的脑细胞以及激活其脑细胞代偿功能,还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有促进作用,能够用于预防中风、治疗中风、中风后遗症,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在国内大量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9.
背景目前有临床应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整体层次疗效进行评价,但该量表对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的评价缺乏功能状态和心理功能方面的内容.目的在借鉴国外眩晕障碍量表基础上,探索性建立包括功能状态和心理功能两个方面内容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设计横断面调查,预试验后的访谈式测评,内在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分别采用克朗巴赫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测量.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流行病学/DME中心.对象选择2001-05/2002-03广东省中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的连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1例,男30例,女81例;年龄31~72岁.有椎-基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者36例.轻度眩晕14例,中度眩晕61例,重度眩晕36例,均知情同意参与本调查.方法在借鉴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订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主要内容两大方面.①功能状态(独自白天步行出门、晚上户外散步、做较重的家务、社交活动、外出活动、上床、起床和看书、报纸7项,每项分为"没有,有一些,有"3个等级).②心理功能(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担心病情和挫折感4项,每项分为"没有,有一些,有"3个等级).采用访谈式测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对其中14例进行重复测评.用SPSS
10.0进行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1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的功能状态维度和心理功能维度及总量表的克朗巴赫值分别为0.875
9,0.645 3,0.859 5;重测信度值(r)分别为0.860 3,0.714 8,0.823 7.②因子分析显示提取的公因子与两个构想维度相吻合.结论①建立在患者整体层次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该量表作为一个独立的测量工具,量化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评定更加全面.③可用于观察药物疗效或筛选最佳的治疗方案,该评定量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登革热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4例登革热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年龄72~79岁。所有患者入院均有较严重的意识障碍( GCS 6~10分),伴有癫痫、视幻觉、四肢瘫痪、四肢腱反射消失等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登革热,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后方面,登革热脑病的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多恢复良好。结论登革热脑病是一种登革热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病因不明,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