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灯盏花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查找与灯盏花制剂相关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2月,对合格系统评价中包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4项RCT,包括8803名患者,涉及12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方面,当疗程小于15 d时,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疗程大于20 d时,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疗效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RR=1.16,95%CI(1.02,1.33),P<0.05],其余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灯盏生脉胶囊组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值大于灯盏细辛注射液组[MD=1.95,95%CI(0.31,1.60),P<0.05],其余不同的灯盏花制剂之间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灯盏生脉胶囊、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生脉胶囊的不良事件较其他灯盏花制剂少。结论灯盏花制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不同制剂的优势与疗程长短、结局指标差异有关。综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灯盏生脉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优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索再灌注后Cx43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75只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60只)和假手术组(15只)。MCAO组均行MCAO手术,术后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0.5、4、12、24 h 4个亚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各组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脑组织TTC染色及神经元尼式染色,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Cx4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AO组造模成功率75%。MCAO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梗死面积增加,额顶叶皮质区神经元大量损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及MCAO 0.5、4、12、24 h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0.23±0.12、0.58±0.18、0.78±0.07、0.61±0.05和0.27±0.07, MCAO 0.5、4、12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O 24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AO组侧脑室下区Cx43的表达在0.5 h开始升高,4 h达高峰,12 h逐渐下降,直至24 h恢复基线水平;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Cx43蛋白在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Delphi法在构建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中的可靠性。方法:确定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关键问题项目,建立咨询问卷,选择的专家涉及中医内科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西医临床三个领域,地区涉及华北、华南、华中、华西、华东各地区,具有较好领域代表性及地区代表性。采用Delphi法对33名专家进行2轮调查,用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协调系数检验专家咨询的可靠性。结果:专家总体权威系数0.84,第1、2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为分别为100%,91%。第1、2轮专家咨询W值分别在0.151~0.329及0.187—0.412。结论:专家意见协调性好,对评估的内容及关键问题的权威程度高,对于指标的重性意见比较统一,预测结果可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局的比较,评价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综合救治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间治疗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逐渐显现,而对照组RANKIN异常增加。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连续排班在中风专科层级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的在中风专科实行护士层级管理。方法实施了新的"A-P-N"护士连续排班制。结果新班制减少了护士的交接次数,改进了午间、夜间等薄弱时段人员不足的缺点,保证了病人的安全。结论新的连续排班制能更好的实施护士层级管理,利于中风专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11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症状分别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嗜睡、健忘、口干、怕冷、舌质偏暗、失眠、自汗、畏风。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该病的中医证候分为4类,分别为气血亏虚型、痰浊中阻型、肾阳不足型、肝阳上亢型。结论: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能够对以问诊为基础的症状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型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模式的变化,临床治疗方法已日益趋向多技术组合的综合疗法。笔者从整体出发,融辨病、辨证、审因论治于一体,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能反映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药综合干预特色和优势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纳入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及中医辨证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及中药安慰剂进行干预。在入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以及随访3个月后的5个时点分别进行指标评定。指标有中医证候指标(简称ZH)、格拉斯哥昏迷评定(Glasgowcoma standard,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failure,NF)、生活能力状态(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r index,BI)、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index,QLI)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结果:共纳入404例患者,试验组199例,其中阳类证178例,阴类证21例,对照组205例,其中阳类证165例,阴类证40例。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愈显率(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为86.5%,对照组为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指标的反应度表明GCS评分对病人的敏感性从第7天开始升高,至第14天、21天对全部病人敏感。NF的反应度在第14天、21天、28天对全部病人的敏感性较高。BI指数评分在第21天对轻度、中度病人敏感,随访3个月后对轻度病人敏感。QLI评分在第21天对轻度、中度病人及随访3个月后的轻度病人敏感。FAQ评分在第21天、随访3个月后对轻度病人敏感。ADL评分在第28天对所有病人及随访3个月后的轻度病人敏感。在第0~7天、14天、28天,ZH评分对全部病人的反应度均较好。主成分分析显示上述7个指标在发病时(第0~7天)、第21天及随访3个月后都能较好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病情并评价出血中风病人的疗效,其中ZH评分和FAQ评分在第28天的贡献度更大。结论:对于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所选择的7个指标(GCS、NF、BI、QLI、FAQ、ADL、ZH)均有较好的反应度,其中第21天的反应度最好。ZH评分会随病情波动,相对于其余指标更符合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溶栓与中医药联合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接受局部动脉溶栓与中医药联合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效果好的患者有14例(78%),总的血管再通率为83%,出血率为16%,死亡率为11%,致残率为11%。结论:局部动脉溶栓与中医药联合治疗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有效方法,但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收集本院186例脑病中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分为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36例)及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150例)两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年龄显著高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组(75.81±7.17vs68.82±9.07,P=0.000),男性比例较高(P=0.000),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压级别、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