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对59例经鼻蝶窦手术的临床体会,总结经鼻蝶窦入路准确定位的方法,探讨准确定位在经鼻蝶窦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59例鞍区肿瘤和非肿瘤患者在全麻下均采用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备X线定位.结果全切52例,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26例,视力视野恢复15例,出现短暂性脑脊液漏9例,无一例死亡,疗效满意.结论经鼻蝶窦手术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于切除沿蝶鞍纵轴线生长的肿瘤组织,手术的成功与否,准确定位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42.
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1(男10,女7),平均年龄46.3岁(27岁~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00%)及认知功能障碍(72.22%,13例)。17例患者共21次手术,随访6月~8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4例行定压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3例术后症状加重,须再次手术,改为可调压分流管。行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术者,术后均经3次以上压力调整。8例行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1例出现硬膜下血肿,经穿刺外引流后恢复。结论(1)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须经过严格术前评估(2)手术方式应选择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或三脑室底造瘘。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44.
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庞刚  肖泉  刘若平  叶劲  蓝胜勇 《广西医学》2007,29(3):324-326
目的探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45例47个颅内动脉瘤患者行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33个动脉瘤100%栓塞,10个动脉瘤95%栓塞,3个动脉瘤90%栓塞,1个动脉瘤栓塞率〈80%。血管造影随访3例未完全栓塞动脉瘤残腔增大。5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过度栓塞2例,急性血管痉挛1例。结论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段,定期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CCF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30例患者中使用可脱弹簧圈加Onyx胶治疗21例(70. 0%),覆膜支架治疗1例(3. 3%),可脱球囊治疗8例(26. 7%),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年以上,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结论 TCCF血管内介入治愈率高,并发症较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案及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方法切除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并行终板造瘘术的疗效,讨论显微解剖学的理论基础.方法 对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并行终板造瘘术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9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行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9例.均在处理完肿瘤后行终板造瘘术.结论 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系通过胚胎组织残留的透明隔间隙进人第三脑室,正常组织损伤极少,可在直视操作下切除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率高,对于未做肿瘤全切除及考虑术后局部组织肿胀或放疗期间局部肿胀致导水管开口梗阻者,可同时行终板造瘘术,以解决脑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2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改变、出血时间、出血部位、血肿量等,分别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对不同术式下的治疗效果及其适应证进行探讨,并观察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行微创碎吸手术81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58例,差21例,死亡2例(2.5%);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34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79例,差42例,死亡13例(9.7%);行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63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23例,差28例,死亡12例(19.0%)。再进一步观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34例,手术距发病(出血)时间〈6h的51例中,术后6个月ADL评级结果良好37例,差11例,死亡3例;6~24h的37例中,良好19例,差14例,死亡4例;〉24h的46例中,良好23例,差17例,死亡6例。结论术前根据多参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3例的资料。结果根据CT和MRI显示肿瘤的大小,采用经额下纵裂、翼点和单侧额下3种不同手术入路。其中行肿瘤全切除术17例,次全切除术6例;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中度致残者2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者2例。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