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6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84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86篇 |
内科学 | 7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40篇 |
外科学 | 88篇 |
综合类 | 485篇 |
预防医学 | 648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338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40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41.
目的探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上半棘突和近侧棘上、棘间韧带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24例(保留组),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行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全切组)。保留组男60例、女64例, 年龄(58.3±10.3)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3例;全切组男62例、女68例, 年龄(59.6±9.2)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椎板保留范围、切除范围、硬膜囊面积及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评估融合情况、邻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笔者运用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LICS评分)和脊柱载荷评分系统(LSC评分),对纳入的35例成人[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6~45岁,平均(37.4±6.3)岁]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一期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撑开复位,伤椎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分级(ASIA)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和CT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占位情况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6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5.3±6.8)个月,除5例患者术前神经功能为A级外,余3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影像学显示减压及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前中柱重建脊柱序列,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7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002年3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27例,作为对照组;2002年3月后我们采用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共27例,作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术后切口恢复时问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采用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和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常规超声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与MRI影像学资料,以临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97枚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结转移69枚,淋巴结无转移28枚;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71%、96.43%、84.54%;MRI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41%、92.86%、89.69%;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SImax-SImin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MRI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短径、长径及皮质厚度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可以依据检查方法的特点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p-Stat3和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例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联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建立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33例行胃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信息并随访。制作石蜡组织芯片,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Stat3和Survivin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描述多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术后生存状态的预测价值;使用R Studio软件中survival和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p-Stat3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呈正相关,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Stat3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ALT水平越低,患者预后越差;Survivin、ALT和AST为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最优组合。结论 p-Stat3和Survivin的表达对胃癌诊断具有辅助作用;p-Stat...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基于骨髓瘤细胞株外泌体测序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当归四逆汤抑制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的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利用TCMSP在线平台及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获取当归四逆汤主要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借助GeneCards获取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相关靶点基因,经与当归四逆汤作用靶点匹配...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严密观察,根据献血反应判断标准对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进行对症处理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及血液质量。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或有效处置献血反应,保护献血者,使他们建立信心,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48.
5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和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资料,结合疗效探讨准确判断休克程度、有效扩容以及动态心电监测的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外伤后失血性休克32例,基础疾病继发失血性休克23例.就诊时32例收缩压介于60~90 mmHg,17例介于45~59 mmHg,4例低于45 mmHg.明确诊断后即予以中心静脉置管、晶体胶体交替扩容、监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以及呼吸支持.41例收缩血压控制在90~110 mmHg,11例收缩血压稳定在60~89 mmHg,3例液体支持治疗失败.扩容后46例急诊手术,其中1例死亡;9例非手术治疗,其中4例死亡.结论 建立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和护理常规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急诊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9.
①目的:探讨左心辅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实验用成年健康要种犬10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建立急性左心衰模型,利用气动泵经左心房至升主动脉对心衰犬进行左心辅助,以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心衰前、后及应用左心辅助后各时相心脏局部肾素(RA)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③结果:两组比较,急性左心衰后心脏局部RA、AngⅡ水平明显增高(P<0.05);左心辅助可显降低左心局部RA、AngⅡ水平(P<0.05)。辅助循环初期右心局部RA、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降低辅助时间的延长,右心局部AngⅡ、RA水平反又增高,与心衰前相比,差异显性(P<0.05)。④结论:左心辅助可改善工心功能并对心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50.